消失的故乡与留守儿童

最大的差异、也是最无法通过努力来缩小的差距,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给予。

消失的故乡与留守儿童_第1张图片

1 现在的乡村

随着钢筋水泥的城市一座座拔地而起,城市工人的队伍里,多了一个‘农民工’的职业;在农村,则多了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

自二十年前开始有‘农民工’这个职业起到现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农民工已经进入到第二代、早的甚至已经到了第三代。

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所对应的,是农村的凋零。

曾经在课本、在文人笔下,充满乡土气息故乡、满载童年回忆的泥土与山间小路,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样。

随着农村人口的出离,这里的土地变得干涸、田地变得荒芜、再不见吃饭时邻里之间的串门走动、也不见深夜时孩子们跑上堤坝看星星、就连曾经热闹的鸡鸣犬吠、蝉鸣蛙叫,现在听来,都觉得孤单而凄凉。

一眼看去,仅存不多的人口里,除了佝偻的老人、就是未成年的孩童。街上偶尔出现几辆摩托车,那也是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又准备离去了。

原本该是绿意满城、繁花似锦的地方,早已凋零得让人记不起原本的模样。

2 教育的断裂

若说对乡村的怀念,还带着些文艺情怀的话,农村孩子的生存与教育现状,更是绕不过的话题,让人不得不担忧。

在城市里,孩子大约是从出生起,父母就开始打听哪里的早教机构更好;

条件稍好的,会将孩子送到国际早教中心,与世界各地的孩子一起接受最前沿的教育,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都能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外语;

普通的工薪家庭,也早早打听好了适合的早教机构,对孩子的脑发育、视神经、大小肌肉的发育、进行培养训练。

在小学的入学前,父母早早对城市里有名的小学进行全面考察,再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家庭情况,进行通盘分析,然后选定三家适合的学校,做好入学攻略,然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入学测试训练;

城市的父母已经走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学习与践行的路上,他们开始关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开始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有效陪伴、训练自己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能力;他们在思考如何利用城市便利的资源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与成长空间。

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推广与普及,更多父母已经将视线从对孩子的智力与知识的关注上,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上。

而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却早早的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他们不仅没有父母的陪伴,小小年纪,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有的甚至还要照顾家里的病人、老人。

当我们在讨论延迟满足该如何有效运用时,他们可能正站在小凳子上给全家人做饭。

若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们这样的经历,或许能够让他们长成一个坚毅而有韧性的人,但过早的与父母分离、过早的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在原本该被呵护和关爱的年龄,他们由于亲情缺失、关怀的缺位,许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我总在想,这些孩子的未来在哪里?

除了心理健康,他们的教育现状同样令人堪忧。

在城市的孩子为去哪家语言机构发愁时,农村孩子的英语教材是没有听力训练资料的;背单词、背语法,是他们主要学习英语的方式;即便农村的网络也已联通,但不低的网络费用、电脑产品,于他们来说可能还属于奢侈品。

即便用得起,网上付费课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何况,网络在父母的眼里,从来都不是学习工具,而是学坏的最佳途径,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标准的语言训练。

在城市孩子为上哪家培优机构而难以选择时,农村的孩子可能连教辅都还没有用上,有限的课本、有限的老师、有限的上课时间,让他们的学习仅限于课堂与课本;

在城市孩子在十一二岁已经走过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亲历那里的教育文化与城市风土,为自己的未来定下清晰的目标的时候; 农村的孩子最多只走出过小村,去过父母打工的城市,他们的目标是未来有一天,能成为这繁华、却永远不会真正接纳他们的城市的一员。

我总在想,这些孩子的未来在哪里?

在如此大差异的教育理念、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同一代,他们的未来要如何共存共处?

3 父母能做的,是创造小环境

在我们这一代,农村孩子通过努力和公平的考试竟争,花18年的时间便能与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而在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努力18年以后,或许连与同龄的城市孩子一起喝咖啡的机会也没有。

教育是有大环境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习的界限早已不限于教室、不限于课本。知识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便利。

虽然城乡资源差别依然很大,但这种差异依然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渐缩小的。

而最大的差异、也是最无法通过努力来缩小的差距,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给予。

虽然在城市,也有许多父亲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和陪伴孩子,但孩子最大的福利是,他们有一个越来越懂教育的母亲,她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担负起教育爸爸的职责,为爸爸们参与孩子的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城市的孩子,除了在硬性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外,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有一个愿意学习、愿意陪伴、一直学习并成长的母亲。

所以,今天这个话题,我不想说社会问题: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不是我们小小的个体力量可以抗衡的。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依靠社会关注与扶助机构来解决问题,依然是杯水车薪,关注得到、却解决不了。

所以最根本的办法只能是自助。

社会扶助机构,请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孩子母亲的身上,给母亲更多教育理念的培养、教育方法的培训;

让更多的母亲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创造机会留在孩子身边、或者将孩子带在身边。

通过母亲,我们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更好的教育资源、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渠道,去扩展视野、去感受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当城市的孩子在与外教面对面练习口语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可以定制网上课程,通过网络与外教练口语;

当城市孩子在世界各国游历的时候,农村孩子也可以通过网络、通过眼睛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听到来自于各国的视频演讲;

......

他们的未来,与城市孩子即便仍有着资源与视野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通过努力,可以缩减到最小。

在他们的18年后,能做到的,或许已经不止是与城市的孩子一起喝咖啡,而是能够与他们一起创造世界。

一个有陪伴的童年、一个被关爱着长大的孩子,才会有着健康健全的人格,有可以预期的未来。

所以,农村的妈妈们,为了孩子,开始学习教育吧!

所以,农村的妈妈们,为了孩子,利用起一切的工具,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陪伴孩子吧。

4

现实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因为曾经在劳动密集型工厂有过工作经历,所以了解一些出来务工农民的心态:

有确实困难,必须出来打工挣钱才能挣到学费的;

有的是为了挣家里盖房子的钱,现在农村已经不比谁家的田种得好、谁家的猪养得好了,而是比谁家的房子盖得高、盖得大,很多人的眼里,楼房比孩子重要;

还有的是因为家里已经没有田种了,不出来可能就没有活路,所以必须出来。

所以主动的、被动的,原因不一而足。

但都有一点,大多数的父母真的很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若能够再重视一些,即便无奈离家,也能有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和陪伴孩子,而不是完全的留守,有的甚至和孩子一年只见一面。

所以说,态度是一切的根本。

ps2:cls儿童孤独量表(来源于网络,由袁语整理)

消失的故乡与留守儿童_第2张图片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失的故乡与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