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圣外王”的经济学原理依据

   


写2016年6月份

      所谓"内圣外王"本是道家庄子最早在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第三十三》提出:“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被儒家所继承。“内圣”,即将藏道于内心行自然无为之德,即求真去伪不违背自然之道不妄作为,实现最高层次“真我”,故无为者并非不作为而是无伪无违,了价值运行真相,行为懂得适可而止也,无过无不及,不增不减,不偏不倚,达大圆满之归零至空境界,以修养自身大仁大德为目标体现自我对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为抱负,并有带领人类社会实现这一理想的宏愿,是自利利人,互惠互利,渡人渡己,普渡众生的"互惠人",让自我行为促进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圣人的内心修养应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外王”,即以道义为体以德仁为用显示于外,推行有利于符合社会进化发展需求促进帕累托改进和生产力(效率)进步,同时又兼顾公平的社会制度并施以符合解放生产力与有利于社会生产关系和谐的法治制度,此即为"王道”。

 

  故庄子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这就是说有利于社会经济供求关系平衡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和谐的人就可以让其可以为王,因为这种人懂得引领社会走向进化发展之道,理应推其为领袖,可惜的是自古及今真正的政治家太少,而政客却太多了。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作了研究之后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圣人,专凭其是圣人,最宜于作王。如果圣人最宜于作王,而哲学所讲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而今我进一步认为只有懂得科学哲学一一我认为的经济学才能更明白“内圣外王”之道,因此,可以说,在冯友兰谈“内圣外王之道”时也表达了冯友兰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的确,政治决策必然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据,无视价值生产和实现的效率以及价值分配和交换公平的经济原理,而瞎计划调控实施,对社会经济必然危害社稷百姓安宁,更大者甚至产生自然生态灾害,故《道德经》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所谓一?帕累托改最优而供求一致之道也,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也是以社会供(S)求(C)比例,以C/S=1为导向,即把供(S)求(C)一致作为追求目标,并围绕该目标波动调节,这个过程就像控制系统优化目标操作一样,该操作过程也可称之为系统价值实现的调控;从自然生态角度,当王者的圣人不会急于征服自然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而应先反思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是否符合人与自然的价值之道,即劳动生产是否满足自然的生态系统平衡需求,深知“反者道之动,动者道之用”的理,明白人类社会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生居住环境与自然生态调整活动的落差巨大时,其动过强,人类社会所不能承受,相对于天道有用的自然运动调节或自组织现象,因其力过暴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未必有良性的功用,故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识到这道理,因而把“动”改为“弱”,这正是一切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面对强大的自然之力,人类有时会深感无能为力,才知晓自身的弱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为什么不提前防范?而圣人或王候深知此理故顺自然之道无为而为,故无不为。《道德经》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意思是说:自然万物中好像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的。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就是没有人能做到。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在老子哪个年代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极低落,因此,老子领悟到面对强国能暂时忍耐屈辱,面对自然祸灾能暂时承担责任。等待时机趁其虚弱之时,借用其力助己强盛之势,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所以,高明的圣人,能通过宇宙星宿之转移,天地阴阳之变化,四时节气之潜换,从而知晓怎样借助外力乘其趋势为己所用,而非逆这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反其道企图对抗,而应顺其物性而为之,这就叫物尽其用。这些能算经济学吗?如若不算,老子的徒孙即被后人称之为财神爷又帮越王勾践称霸而功成身退的范蠡,正是按其师文子(计然)之策略成就其功业和商业帝国,又怎么说?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达到“内圣外王”并超越其之上不仅只能满足于人与社会之道,还要满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宇宙之道。(后面这些是本人对经济学帝国领域的又一次扩充,其实中国古人都有这一思想不太系統的论述,我以后有空会加以扬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内圣外王”的经济学原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