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感思一二

(一)主观的客观世界

最近学习,有些感悟引发我愈发认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中。

其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最初都经过知觉这一过程,而知觉是根据个体经验来解释感觉信息,从而认识客体的意义。这样,不同的个体其个体经验不同——即使是对相同事物——知觉都会不同,并且个体经验形成过程中就存在很多主观性(比如下文提到的注意的指向性),在部分非客观的经验的基础上去认识客体,认知的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客观。而所有这些我们认为“客观的”认知结果加起来就形成了“我们认为客观的”不准确的客观,即非真正的客观世界。

其二:人的意识,当然此处是指有意识,是以注意为前提的,而注意这一心理活动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同一瞬间,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此亦即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选择性除受刺激本身一些特征的影响,还受人的兴趣、情感、过去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那些被我们知觉到的客体,是在注意这种有着主观因素的心理活动的参与下形成的。进一步说,我们用知觉到的客体还原客观世界,即认为知觉到的客体是客观世界的客体,因而“客观世界”是由知觉到的这些客体构成的“客观”世界,但我们知觉到的客体本身就是在注意这种有着主观因素的心理活动参与下得出来的产物,其过程有着非客观部分,其结果必然是非客观的。因而用非客观知觉到的客体,还原而成的所谓的“客观世界”,必然是非客观的。

其三: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即客观条件改变时,人的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它的稳定性,这能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因为刺激信息不断变化,知觉恒常性能使人正确认识外界事物。但这是一种主观修正,是利用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还原变化了的刺激原貌。既然是一种主观修正,就难免有失之客观的时候,而且这种修正是无意识的,所以知觉恒常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活在“非客观”之中。

真实的客观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二)社会学习的发生条件之一——已有行为徒劳

当个体已有经验无法保证其完成任务时,它才会进行新的学习,改变、调整已有的行为方式,习得新的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所以,困境是逼迫人去改变,以提高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如此而已。人所面临的各种人生困境,隶属于进化过程中,迫使物种做出改变以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的一种,大自然以此选出更优势的基因遗传下去。不过人进化出了一个优势的大脑,有了丰富的认知和情感,于是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有时候就会生出“天不怜人人自怜”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为什么会这么不幸,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苦难。其实这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一种自我感觉高贵(把自己看高,才觉得自己不应该受苦)的想法。

大自然是一视同仁的。人总是喜欢自视过高,但无可否认,它依然只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逃不出自然选择的法则,只不过大自然对人的选择作用变得更隐性而不为人知,又或者,是人们自身的盲目自大而忘记了这一法则,认为人已超越这一法则!多么可笑啊!无论如何,那都不过是人的自以为是罢了。在各种困境面前,能面对并克服,你就更能适应环境,在进化这条路上具备更多的生存优势。

人仍然只不过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毋需把自己看得太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如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暇感思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