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
听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7年跨年演讲时,知道了《枢纽》这本书,但是没有心动;
接着在《晓说》高晓松也提到了这书本,这时已有一些心动;
后来,休七妈想要读这本书,她有一本非正版的,我就托朋友买了一本正版的送与她;
在叮当做活动的时候,和朋友拼单购买书时我又给自己买了一本。
我很庆幸读了《枢纽》这本书,在作者施展的观点下自己涨了很多知识。认认真真的读完这本巨作,用知识扩宽自己的格局、有了“国”的情怀。
作者施展:
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青年学者,工科出身的北京大学史学博士,《中国史纲50讲》课程主讲人。主要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文明史等领域。
本书核心观点和内容:
《枢纽:3000年的中国》这是一套关于自身历史的叙述和认知框架,以“枢纽”为轴心,意在说明:历史上的中国,包含了中原、草原、高原、海洋等多元复合体系;在于世界上的关系,中国处于海洋秩序跟陆地秩序之间的枢纽位置;当前的全球秩序中,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体,内部的连续性和多元属性,构成了连接世界不同部分的枢纽性存在。
书摘内容:
新的历史叙事,直观上呈现为对过去的重述,实际上是在勾勒未来的方向;换言之,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就是未来学。要构建新的历史叙事,首先需要有对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的理解。只有基于对特殊性的深刻理解,才能把握其在普遍性当中的结构性地位。那么,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在哪里呢?
本书认为,它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是一个轴心文明的载体,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两点以一种人们经常意识不到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几乎中国历史的所有运动逻辑,理解当下中国问题的所有切入点,都在对这两点的把握里面了。
在今天这片被称作“中国”的东亚大陆的土地上,数千年的历史呈现为一个多元体系的运动过程。这个体系内部包含着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等几种主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区域,各个区域彼此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几大区域构成的多元复合结构里,历史运动的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区域的互动关系;西域和高原这两大区域构成副线,它们就像催化剂,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节奏。这样一种深刻的有机联系,让各个区域互为条件,构成一个多元共生体系;所谓“中国历史”,就是这个多元共生体系的演化史。
中国在进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后,其超大规模人口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成就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经贸结构,全球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乃至社会秩序在此过程中出现失衡。中国因其超大规模性,对化解这种失衡有着特殊的责任;同时,失衡有可能对于全球化造成伤害,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对化解失衡也有着深刻的利益关涉。
正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过往的许多精神资源,在解释这种新的格局时失效了;我们过往用来理解自身与世界所依凭的参照系,因中国的崛起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失效了。中国走到了十字路口,发现似乎越来越难以理解自身与世界了。因此,重述中国的历史、重构我们的史观便成为一种必须,如此才能让我们获得精神自觉,把握住这一切过程的深刻历史含义,进而构想更加可期的未来。
本书对“何谓中国”这一问题的回应,可以简单表述如下: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从内部来看,它是个体系,从外部来看,它是现代世界秩序当中的海陆枢纽;中国也正是因其内在的体系性,成就了其外在的海陆枢纽地位。
现代世界秩序有三大构成性要素,分别是海洋秩序、大陆秩序,以及海陆中介/枢纽秩序。作为体系的中国,内在地包含着海洋和大陆等多种要素,它们通过历史的演化与现代的整合,而凝为一个共同体;中国因此得以同时嵌入在现代世界的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之中,作为海陆中介/枢纽,因其超大规模而获得动能,将人类秩序联为一体。这是中国作为世界秩序自变量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责任担当。
(摘编自《枢纽:——3000年的中国》导言部分)
自己观点:
请读者谅解我的盖棺定论,虽然这本书存在一些瑕疵,与历史有些争议观点,但是,我还是认同一些人的观点,这本书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哲学,提供的不是史实而是史观,是一部重新讲述中国历史的“开脑洞”之作。
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该如何认知中国世界的角色,中国能持续崛起世界大国的原因。
认识国家也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自己,国家的强大也会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所以通过认识世界了解国家发展的元素定义自己心态学习如何扩宽自己的格局。
带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一本书结束也从一本书开始。
《枢纽》结束了我对中国历史的盲区和不知;《枢纽》开始了我对中国发展的兴趣和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