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力是一种什么魔力?

共情力是一种什么魔力?_第1张图片
世界的样子决定于你看风景的水平

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发现“共情力”是一种很神奇的魔力,虽然这种能力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它的重要性。

今天早上我们妈妈研修群里面,有一位热心的妈妈提醒我说:韩老师好像还没有入群?(我们昨天开办了第一期妈妈导师培训班的招募,虽然韩老师是我们武汉心理学届神一样的人物,很多妈妈都认识韩老师,也参与过韩老师的其他课程,但是韩老师第一次以妈妈导师班特聘妈妈导师督导师和引导师的身份亮相。)

我感受到的意思是,我们应该邀请韩老师进到我们平时妈妈研修班的群里,与大家一起互动。我说:“这个群是同辈互动群,正式报名后,妈妈导师班的学员会和韩老师在一个群里进行互动。”

我还补充了一句:“你又界线不清了,这是你的主修课。否则带读书会会很难,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才是真道。课程只是术。好的老师会将你带到道的层面,所以会用不经意的场景呈现,让我们看到自己生活中的样子。”

后来她回复我说:“嗯嗯,这个很重要,关键是我还没有觉察到。感恩你给我敲警钟。”

我又回复她:“所以,我给你反馈一下。带领读书会的核心不是方法,而是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当下,你在哪里?你要不偏不倚地站在你该站的位置,不侵入别人的领地,也稳稳地守着自己的领地,不让其他人侵入。这是一个艺术,而不是一个技术。但是觉察本身却是一个技术活。”

当初我开读书会的时候,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共修,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但慢慢地我发现,无形中发现,一起共读是一种最简单的共修共情艺术的生活方式。一本适合某个群体的书籍,一位角色定位清楚的带领员,就可以发起一个群体的共情狂欢。

所以,很多妈妈每周排除万难,赶过来参加读书会,大家反馈,在这里可以得到在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理解”,人被理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体验,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真正理解对方,但是我们作为妈妈,作为妻子,作为一个人,我们会有很多相似的体验和经历,我们更容易感同身受,特别是在某本书的某个章节的某个场景再现时,群体的高度共鸣,绝对是一件身心愉悦的狂欢。而群体共情力的提升,也在不知不觉中滋养我们的原本干枯的情感,以及被压制的感受力,对自己开始理解,而不是批判或者评价。爱自己是一个选择,选择的结果是你将自己放在让自己感知力越来越强的环境中,还是放在一个越来越麻木的环境中,最终的结果却是相去甚远。

昨天晚上带多多去参加小提琴培训的时候,和培训中心的李老师聊了一会天,她还刚刚结婚,不明白为什么周围的很多家长怎么成天都在抱怨孩子的问题,她好奇孩子真的有那么多问题吗?我说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有很多问题。很多机构和培训课程都在帮助家长解决家长认为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再智慧的上师都无法解决一个有问题的问题。如果有人在努力回答,无论他抱着怎样的动机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都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这个症状,另外一个症状又会冒出来。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最后变成综合症状,成为问题儿童,这是一个有问题的问题带来的无解的残局。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父母和老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今天感觉明晰了一些,父母日复一日在教孩子共情的能力,而老师在教孩子各种技术和知识。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做工。但问题是,父母和老师如果没有站在自己的界线上去做自己的工作,常常老师的工作需要父母配合,父母的工作指望老师去解决。

不能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育儿永远都是难题。没谁可以帮助不在位子上的父母,养好自己的孩子

再回到“共情”的话题,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共情力就是理解力

年前我发起了换书的活动,我当时就是希望通过换书,让小朋友和家长能够就近组建读书小组,让大家有机会因为“书”这个话题聚在一起,修炼共情的能力,逐步开始孩子们社会化的一个进程。

但不知不觉就接到了很多资源和信息,各种相关图书漂流活动的资讯,我总感觉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昨天到今天的思考,我才找到了症结,其实我根本不在意读什么书,不是我觉得阅读不重要,而是我觉得让人在一起,而且是持续的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书其次。一本书,其实可以读好几年,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自己,也可以了解很多人。一个人读书,获取知识不是最重要的,知识的获取在这个年代已经是最廉价的事情了,但是在读书时与作者的链接,与作者共情的能力,读书就是潜移默化训练一个人共情能力的核心作用。而且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一个人读书,一群人聊天,是修炼共情能力的正确方式。而开读书会,却是将这两者最好的结合在一起的策略,目标还是只有一个,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修炼共情的能力。

唯有共情能力的修炼,才有机会让我们与伴侣,与孩子,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快速的调整到可以共情的状态。

而一个被共情的孩子,我愿意相信Ta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是敏锐的,而这种敏锐的共情力,会支持她在学业上、事业上和家庭生活中拥有一种可以迁移的能力,也许这就是一种可以获得幸福的能力。

每一个天生的天赋程度都是相似的,只是属性有别而已。如果父母缺乏共情力,会被这个繁纷复杂的社会牵着鼻子走入死胡同,却还不自知。

一个没有被共情的孩子,Ta总是会在人生中碰到某个砍或者坑。女人也许就是婚姻和家庭问问题,男人还会有事业方面的障碍。人的感知力如果不去喂养它,就会慢慢消失殆尽,最后不得不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这和你是锦衣玉食还是食不果腹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如果让我给父母们一个建议,那就是:不要去教孩子,而是去看见孩子,尝试与孩子共情,培养自己共情的能力,孩子就会有模学样。

2015年有两本书给我启发,一本是《无字图书馆》,一本是《一个人在世上消失》,这两本书都是小说,没讲什么大道理,但却启发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领域,儿童互助社和妈妈互助社。

我想我只是共情了作者的某些想要传达的信息,将它们在这个时代具象化成为一个设置,让孩子去构建他们理想的生活和成长方式,让人们不要孤单的活在世上,却像一个举目无亲的“活死人”而已。

共情的能力会让你和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做出最佳的融合。最好的商业就是服务好你自己,以及和你一样的人们。

期待新的一年遇见更多知道我在说什么的同道中人,这个时代,不是我们住在左邻右舍,就能够是朋友的时代,因为我们不再一起种地和狩猎。我们看似相同,没有共同话题,隔壁也会是陌路。但因者着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我们愿意跋山涉水去认祖归根。那就让我们从修炼共情力,认识自己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力是一种什么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