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芬兰之行反思

      昨天从赫尔辛基回到上海,从寒冷干燥的国度回到温暖湿润的城市,我深切感受到文化、气候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巨大差异。任何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们必须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脱离生态系统以及历史去讨论两种不同体制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

      回到我熟悉的朋友身边,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芬兰那边的教育究竟好在哪里?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孩子有多少成为尖端人才了?有多少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了?”恕我直言,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记得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这本书里面提过,当他倡导美学教育的时候,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学这些有什么用?”这其实是长久以来结果导向思维的外在表现。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很有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对于内心世界的充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随手拍了几张芬兰小学生贴在教室里的画,他们被鼓励,被启发,被耐心引导去以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情绪、感知、表达都是得到足够尊重的。“我”作为一切行为的主体,我学习、我玩耍、我创作、我理解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主动去完成的。也许是在冰天雪地里待久了更容易产生抑郁,芬兰才如此强调“我”作为命运主宰的重要性。我问在芬兰留学的朋友,为什么芬兰如此强调合作,而不强调竞争呢?她说,因为这边自然资源太匮乏,如果不合作更加难以生存,合作才能更好活下去。

      我们国内的教育强调竞争是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没有办法按需分配资源,只能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强者,从而使优质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所以在一线大城市,这样优质资源的争夺战越发向年幼的孩子推进,以前高考是独木桥,现在连幼升小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芬兰教育有什么特别的?其实也没什么,只是他们的生态环境有条件有时间让孩子自由成长,让孩子像森林中的每一棵树一样,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也许不是最高的那一棵,但是每一棵都不一样,每一棵都吸收同样的雨露阳光去努力成为自己。

      静待花开,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只是一句口号,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进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个事件,所以,对于我们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变化与改良,我们也要怀着静待花开的心态,我们在进步,我们在努力,我们必须满怀希望去努力。

芬兰学生家政课绣出来的字


芬兰初中走廊上学生作品

    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父母,因为孩子的基因与父母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营造更适合孩子自由生长的环境,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努力。目前,在当下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去耐心引导、启发孩子探索大自然、探索世界的任务更多地需要由父母承担。首先,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急于去改造。一朵玫瑰,不管用多大的力气也无法成为一朵向日葵,做自己,即使不是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也要努力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事情,生命才会迸发出光和热。


静待花开--芬兰之行反思_第1张图片
七种核心能力

    上图中显示的是芬兰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孩子七种核心能力,所以在多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不同方式发展、巩固这些基础能力。具备独立照顾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之后,各行各业的工作只是内容不同,“干一行、学一行”,学习进步的方法都是相通的,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给予种子阳光雨露,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生命,这是我们对待每一个生命应有的态度。不要给生命过早规划目标,去追求小阶段的成效,对于终身学习而言,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学习的环境和资源,让他们观察,启发他们思考,放手让他们创造和试错,在不断的试错中打开人生的无限可能,去解锁那些隐藏关卡。

      理解,陪伴,支持,祝福,让我们,静待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待花开--芬兰之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