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美德指南》感想之一

关于这本书先说些题外话。

三个月前在周洋早期的朋友圈记录里发现了这本书,觉得挺好,但没买;

两个月前想买的时候发现当当、京东、亚马逊全都缺货,懊恼,还没买;

一个月前为了在小小图乐园活动中更好地运用这本书,一咬牙一跺脚在淘宝上买了本高价二手书,但没看;

两个星期前决定在小群中分享这本书,开始看;

昨天被周洋点拨决定在朋友圈里分享这本书;

今天初步体会成文。

想在小小图乐园更好开展美德分享,想跟所有的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这些动力促成了这篇文章,这就是分享的力量!

好,言归正传,谈些我看了这本书前两章之后的体会。

读《家庭美德指南》感想之一_第1张图片
家庭美德指南

为什么要用美德来激励孩子?

当我想表扬孩子时,我不想用“你真棒”,因为那很空洞那很泛化;当我想指出孩子的行为不够恰当时我又不想给他贴标签。那我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我对孩子的行为的感受呢?这是我之前的困惑。

这本书中就提到,可以就事论事地指出特定场合下所需要的正确行为和美德,用简单词语去概括这种行为。

比如说,“刚才我注意到你轻轻地拉着妹妹的手,我看到你对妹妹很温柔哦!”

孩子就会知道我轻轻拉妹妹手这种行为就是温柔,以后再碰到相似的场景他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他也会学着用词语“温柔”来表达自己的这种行为,告诉自己告诉他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长久以往就会慢慢内化,就如同他学着表达自己的情绪“委屈”“开心”一样。

从羞辱到指出美德

请用指出美德来代替要用行为用语言羞辱孩子。

你有被你最爱的父母言语羞辱过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见过被羞辱的孩子吗?

记得几个月以前,在饭店吃饭时我看见一位妈妈在训斥自己的孩子,孩子大概一两年级的样子,可能是因为吃饭慢或者吃得少吧,那位妈妈几乎一直不停的在指责数落孩子,孩子头低低的看不到表情,而我看着那位妈妈的那张脸,很是震撼,我看不到五官我只能看到那眉毛紧紧地皱在一起,眼神透漏着无比的不耐烦,嘴一直一张一合的不停说着,我不是那个孩子,但我能强烈感受到面对那张脸作为一个孩子的无助感、被最亲的人厌恶而带来的负罪感。

而那张脸我也见过,在镜子里。有一次在浴室我对儿子发火,抬头看到浴室墙上挂着的镜子里面照出自己的脸,也是那样的不耐烦那样的冷漠那样的厌恶。之后,当我再想对孩子发火时我就会想起那张脸,我会深呼吸试着平静下来或者暂时离开那个场所。我本身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够好,还好我现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还在持续练习。

写下这段话提醒自己。那是你的孩子,他身上有你的基因你的血液。那是因爱而生的天使,为什么要让他不痛快,让他受到最亲的人言语上的羞辱呢?

不要“套用”美德

看了这本书,大家可能就会开始练习,这很好,请同时提醒自己,每个孩子不一样,不会有统一的“使用说明书”,书里面所举到的例子、对话都仅仅是启迪我们思考,使用时需要根据当时的场景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而灵活运用,并且切记不要带有“功利心”,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可以感觉到你的真实态度。你的语气语调,你的神态,你的身势语,都会给他微妙的信息来判断你是否真的接纳他,你是否仅仅是为了表扬而表扬。

家长们,作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过往的成长经历,知道他的行为模式,知道他的情绪闸点,所以你才最能判断出,什么时候才是“教育的时机”。

当你使用美德方式去对孩子说出一句话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并自身先去体会去感受,你说出这句话时你自己是什么感觉?你自己都觉得尴尬吗?你自己都觉得别扭吗?还是很顺畅很舒适?如果有人对小小的你说出同样的话,你会是什么感受?这是一种练习,是我们每个父母都要去做的一种练习。

没有天生的父母,做父母是需要学习,不断学习的。


好,先写到这里,等精读后面几章之后再来和大家分享。

我现在敢于分享也愿意分享,因为我看到好多分享,我从太多人的分享中享受到了好处,可能我的分享在朋友圈里200个人中只有20个人看,而看到的人只有1个人产生共鸣,我的分享不就有了意义吗?我不就跟这个人产生了不一样的联结,我不就可能多收获一位朋友了吗?

而你们的留言你们的反馈对我的分享是一种鼓舞,请让我看到更多的留言,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家庭美德指南》感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