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别人的远方

这几天不知是什么原因,脑子很满,心里很空。昨天中午大概是关了灯的缘故,一觉醒来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加之外面阴沉沉的天气,一股强烈的怅然若失之感如潮水般席卷而来溢满心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其实这种感觉以前也有过,大学那会儿有时下午没课,午休就会一觉睡到下午4点,然后在自责中慵懒地爬起摸着穿过走廊去洗手间。散布的寝室里投出的昏暗的光杂乱地打在狭长阴暗的走廊上,整个楼道静悄悄的仿佛全世界都沉睡了一般,只能隐约看见你的影子在走廊里踱步……此刻这种感觉最为强烈!


我是谁?我在哪?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微博动态,(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说一个人在家千万不要在下午睡觉,因为当你傍晚醒来,看着窗外暗沉的天空,身处死一般沉寂的毫无生机的房间,你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错觉


没错,就是这种感觉。


至于为何会产生这种感觉,其根源大概还是因为焦虑吧。


大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在空闲时光自律学习虚度光阴而自责、羞愧、不安、焦躁,如今也差不多吧。


昨晚鲁蛋来了,也和她扯了蛮多这方面的事情,我忽然有点明白了她不再执恋京城的缘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外人看到的只是最表面的东西,而生活给予的体验和感受绝不是单一的,抛开光鲜亮丽的不真实的泡沫,陈杂的滋味只有自己默默品尝


我们总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于是,人们都冠之以努力的字眼,争先恐后去追寻所谓的远方,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别人的远方?


就好比身边读研的朋友羡慕工作的朋友,希望能够早日经济独立,而工作的朋友又羡慕读研的朋友,希望能有一个安心修身的氛围,正如《围城》里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下一代从事自己的行业,(至少我身边都是)前两年我参加公考执意要报公安时我爸就总说“警察有什么好”;一位朋友的母亲是医生她也不愿意孩子再当医生;一位亲戚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也说当老师不好,操心大……因为他们真正从事了这个行业,外人只看到这个行业的光鲜,他们却饱尝了光鲜背后的苦楚。


前两天重看了孟非的《随遇而安》,谈不上喜欢但还是有些感悟,觉得自己在某些地方跟孟非还有点像,语文好但理科很差,最终他因为严重偏科高考落榜,从印刷厂当印刷工到电视台打杂再到摄像、记者、编辑、制片人、主持人,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但他的成功绝非“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的“励志篇”,而是在不同的岗位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本质上说他从未改变过自己,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当然,这期间离不开恰到好处的平台为他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


所以,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安心了些?如今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人们也越来越浮躁,各种“成功学”、“鸡汤”像毒药似的侵蚀着每一颗不甘平凡的心。这让我想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完全被教育体制固化的“病毒”在开学第一天的训话:“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但让学校、让社会变成一个高压锅,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蹂躏?


毕竟成功者总是少数,而且究竟怎样才算成功也没有一个标准。有时候想想,再厉害的人,在时间的长河里,也不过渺小的像一粒尘埃。就拿历代君王来说,当时的一代天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后代能够记得的又有几个?换而言之,你要成为多厉害的人,才能永不被后人遗忘?


如此一来便安心多了,努力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尽自己所能让自己和爱的人过上较好的生活。成功其实也讲一种缘分,可遇而不可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遇而安——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别人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