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匣子思维》(四)

    很多人对认知失调理论有一个误解,因为它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认为承认错误带来的损失比从错误中学习带来的好处要多,所以才去掩饰错误。  承认错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非常困难,这是我们的本能。

      比如:你开了两家店,一家店赚钱,一家店赔钱。这个时候如果要关掉一家店,你一定会选择关掉赔钱的店,留下赚钱的店。可是,在买卖股票的时候,如果你的一些股票赚了钱,另一些股票赔了钱,很多人却会选择卖掉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不管他们的未来前景如何。

      这种行为被称为处置效应:因为卖掉赚钱的股票,证明了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即使这些股票可能会在未来继续升值,放弃他们意味着放弃了更大的利益。而一旦卖掉了下跌的股票,那么纸面损失就变成了实际损失,就会清楚证明一开始买进这支股票是个错误,人们不愿意面对这个错误,于是总是迟迟不愿放弃下跌的股票,期盼能出现反弹。当我们为了保护自尊,而拒绝承认错误,回避短期的失败的行为,会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失去更多。我们越早承认错误,越是能止损,让错误波及的范围越小。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忽略掉,这就是证实性偏见。

      实验:给你一组数字2、4、6,让你找出这组数字的规律。你可以提出另一组的三个数字,询问试验人员是否符合这个规律。有人觉得是“等差数列”,有人觉得“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字之和”,还有人认为都是“偶数”。觉得是等差数列的人,提出自己要验证的数组10、12、14,试验人员说正确,他们就继续提出100、102、 104,还是正确,验证了几组号都正确,他们觉得自己对了。认为是其他规律的人验证着自己提出的符合规律的数字也都对了。然而如果试验人员定下的规律是任意增加的数列,他们不断验证自己的猜测都是无济于事的。可是如果他们换一种策略,不去证实而是证伪,就会很快发现问题。如果认为规律是等差数列的人提出的验证数是10 、12 、17,试验人员也说符合规律,就证明他们提出等差数列的猜测是错误的。如果他们提出10、17 、12,结果不符合规律,他们就离正确答案更近了。如果参与者不愿意去犯错,就很难发现规律,找到正确答案。

      证实并不是错误,或者不必要,但它只是事物面貌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证实,就难以全面的思考,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如果从证伪的角度来看,去质疑,去试错,结论往往更加可靠。

    我们的记忆并不可靠,我们的记忆会受到暗示和偏见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记忆偏差,导致我们有一种错不在我的感觉。

    比如:生活中,夫妻二人有时会因为谁做的家务多,谁做家务少,产生分歧。当询问丈夫和妻子分别承担多大比重的家务时,尽管双方给出的具体数字不同,但总和都会大幅度超过100%,每个人都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回忆,出现了记忆偏差。

    案例:2002年,在华盛顿发生过一起凶杀案,当时一个目击证人称自己看到一辆白色货车逃离现场。于是媒体大开始大肆报道,接下来好几个证人都说在现场看到白色货车出现。然而,案件破获后,大家发现其实犯罪嫌疑人驾驶的是蓝色货车。

    生活中的很多失败都是有被遮掩余地的,或者说因为我们的心理机制,人性的本能,让我们不那么容易察觉到,我们可以找出大把的理由来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挽回颜面。但这样做的话,可能就再也不能从中学到东西了,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打破这种现状,积极的从失败中学习成长,在失败中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黑匣子思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