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战军:时代与文学的艺术问题

施战军:时代与文学的艺术问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4:30

开播之前,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主讲。施战军老师是《人民文学》杂志主编,非常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到《人民文学》任职之前,曾担任过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施老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出版有个人专著《活文学之魅》《爱与痛惜》《碎时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等。评论文章向来富有洞见,犀利准确,关键还特别好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论文体自身的理性美感。

14:47

直播即将开始,先安利一下最新一期人民文学。本期头题是年轻作家笛安的《景恒街》,值得关注。

14:51

直播马上开始,大家在收看过程中如果遇到图文不同步的情况,可以刷新页面。最后我们会留出十五分钟的时间请施主编与大家互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14:57

大家好,我是施战军。今天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时代与文学的艺术问题“。

15:00

施主编以精准扶贫题材为例,分析写作者如何进入现实生活。不仅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关注人的内心的”破冰“。

15:05

现在关于脱贫攻坚题材的写作,大家关注的点太集中,对于经济变化和物质条件的变化关注比较多,只深入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甚至带着原有乡村写作的成见进入当下农村生活,看不到生活的新进。我们要打开内外两种视野 。

15:08

我们写作的材料和背景是非常丰富的,但表现出来的,总让人觉得匮乏。比如我们写到乡村的遗存,经常笼统地写到一所老房子,但是缺少对一些具体的结构、人的表情、生活的情景的描写。

15:09

有些民族地区的作家会比较注意,通过一两个物件、情景的精细描绘,一下子能把读者带入那样的情景。

15:11

作家要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天真“。诗人里尔克将这种天真视作一种朴素而珍贵的品质。对自己写的东西要有感情,出自天然,而不是设定。

15:14

说完了乡村,再谈城市。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带着符号,没有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比如认定城市是没有乡愁的,没有情感的,彼此隔膜,尔虞我诈……一写城市,基本的模式是厌烦、厌恶。正面一点儿的,顶多是职场,但是写到公司,只有概念化架构,故事模式化。但这个公司具体是做什么的,这个行业到底是什么真实状态,很少表现。形成写作的惯性,没有鲜活的城市形象。

15:16

对现在城市里正在生活的人们的状态,缺少表现。向王蒙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城市新人,就有很好的把握和塑造。原因在于大家对城市的精神判断形成了某种共识。如果我们的写作出自天然,有对“亲爱的天然之物”的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不是那样的。

15:18

施主编正在解读的是彭扬的《故事星球》,这个小说始发于《人民文学》,现在已经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15:19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会感觉到年轻人奋斗的力量,表现出一种“中国在长大”的精神气质。非常少见。不仅仅是励志,而是精神的重塑。

15:24

透过故事的外壳,看到新一代人成长的所有难题,但面对难题的态度更重要。他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姿态?迎上去,尽力去解决它。这种姿态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都有,一种坚强的精神气质。过去,这种气质多体现在乡村题材。今天,在城市写作中,我们应该去书写这种精神。

15:25

接下来,我们谈人在其中的自然。这几年,中国的自然文学在悄悄崛起。关于草木虫鱼的图书很畅销。

15:27

中国自然文学和西方自然文学不同。西方多是面向荒野的,中国古典文学多是表现人化的自然,我们今天的自然文化既不能是荒野的,也不能停留在人化的山水。

15:28

文学应该体恤每一种生命,让万物和谐相处,人在其中,人不是损害者,人是万物之一。

15:30

阿来的“山珍三部”,是关于自然与人类生活的思考。比如《三只虫草》,不是直奔主题,而体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

15:32

虫草对高原藏民来说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小男孩心里纠结的,是应该把虫草看成一株美丽的生命呢?还是看成即将换来的金钱?大人生活那么艰难,他要分担,比如给奶奶治病。藏民在挖掘过程中是有愧疚的,但又不得不靠它维持生计。

15:34

小说展开的另一个层面是“世界”。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涌过来。但是桑吉有桑吉的选择。桑吉看到后备箱里的《百科全书》,他对世界的好奇心燃起来了,他开始追索这部《百科全书》。

15:36

小说包含着对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又包含这对家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的期盼。桑吉有很多可能性,也许是更美好的生活等待着他,但是这美好中又包含着忧虑。所以现实题材创作是非常开阔的。

15:40

九十年代,曾有一段“环保创作热”。这种环保意识,到新世纪后转向生态意识,倡导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到了这几年,比如徐刚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大森林》,就包含了中国自然文学的新的元素,有了物我合一的思想,和我们的古人遥相呼应。但总体上,我们的自然文学写作还是不充分的,很多地带我们还不曾好好打量过。比如中国的海洋文学,一直不够发达,力作非常少。海边生活的人群非常多,但对海洋的存在、海洋对于文学的意味并不敏感。

15:42

不止是海洋,这种浸透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情味非常少,人和自然缺少了天然的联系。这不是浅薄的自然的治愈,而是自然和我们一起活着。

15:45

第四方面我们从科幻来进入。王晋康、刘慈欣等一批科幻作家,是从写未来的故事,与现实中的人的状况发生关联。比如这几天朋友圈里广泛传播的“基因被编辑的双胞胎的故事,在我们的科幻作家笔下,早就出现过。

15:46

科幻作品里还有关怀和安慰,他要保留下一个底线,人的角落在哪里?科学与人文,未来与现实,是相互关联的。

施主编开始回复网友的问题。

15:47

网友一只小丸子提问:具体在作品中怎么表现现实主义 施老师能不能举个例子呀 或者结合作品对比一下怎么写 哪种写法更好

15:51

仅仅照相式的变化是不够的,更要发现人内在的变化。

15:52

网友菁大虾提问:施老师您好,请问在具体语境下,如何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否要继续延续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

15:54

不能完全把自然情感化、善良化。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脾性的。人作为自然之物,首先要对自然心存敬畏。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取决于人对自然态度。

15:58

施老师好!您认为当下的城市精神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您提到青年作家应该迎上去,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强烈的生命意志,但时下青年该如何处理自身强烈的失败感?不能否认我们在大时代中经常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感和意义感?

16:04

施主编最后这段解答,不仅仅是文学话题的解答,也是给一代青年的温暖鼓励。

16:04

文学是作家和读者的共同努力,每个人的阅读都是一种二度创作。我们一起努力吧。



施战军:时代与文学的艺术问题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施战军:时代与文学的艺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