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钱思进和胡震:学有所成就为了造福人类

北大钱思进和胡震:学有所成就为了造福人类

北京大学是全国众多学子心中的高等学府,建校至今除了很多名人,各学科,各岗位,各行业,像钱思进,胡震,都是对国家乃至世界有用的人。但是求学的路上也是艰苦的。

胡震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本是一个普通的本科生。也不比别人聪明,他知道只能靠努力才能往前走,在当年胡震是大学里最勤奋的一批人,为了磨炼意志,胡震加入了学校田径队,一跑就是三年,在大三开始复习考验,目标就定在了北大。

考研时胡震学习很努力,考研是他全部的信仰。胡震的第一次考研失败了, 第二年考研,准备时间6个月,又因为2分之差与北大擦肩而过。可是胡震不服输,2016年8月,辞去了工作,开始重振旗鼓,他决心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2017年2月15日,分数出来了,跟他自己预期的一样高,

终于在2017年3月30日,胡震被录取了。在他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感觉付出的所有,相对于自己的所得到,自然都是值得的,靠努力还是能够能改变一些东西的。

而钱思进作为北大的教授,物理学家,他身上的工作也是任重道远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即将建成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大科学实验’工程,中国已在此实验中投资上千万元并将参与物理数据分析,在此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钱思进教授在位于日内瓦郊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钱思进把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特点归纳为“能量大、造价高、时间长、数据多”。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质子对撞能量是位于美国的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的7倍,总造价达数十亿瑞士法郎(1美元合1.0433瑞士法郎),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实验装置——“ATLAS”和“CMS”各耗资5亿瑞士法郎以上。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设计,将于今年建成,建成后有望运行15年至20年。

谈到“数据多”,钱思进说,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四个大实验每天收集的数据如果刻成光盘,光盘可以堆起数千米高,世界上任何计算中心都不可能独自承担如此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这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台计算机参与才行。这也推动了上世纪末兴起的“网格计算”模式的迅速发展。

大型强子对撞机建造难,运行和数据分析更难。对撞机建成后,每秒实现几亿次高能质子对撞,每天24小时不停地运行,每年运行七八个月,积累的数据将得到及时分析,研究人员期望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新发现。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四个大实验中,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研究单位或大学的21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探测器的制造、维护、运行和数据分析,参与的国家和地区、部门、人员之多为世界罕见。钱思进认为,这就是“大科学实验的规模”。四个大实验中都有中国科研院所的人员参与。

关于高能物理实验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钱思进说,这类实验着重研究物质的最基本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直接的应用效果。但是在这类研究的过程中所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可以被普及推广,这与民众有关联。钱思进和胡震说:“完成探测器的制造只是个开头,更艰巨的数据分析工作在等着我们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钱思进和胡震:学有所成就为了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