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概念化第十章婴幼儿期

动力学概念化第十章婴幼儿期_第1张图片
婴幼儿期

读到这一章,让我感到热泪盈眶,跌跌撞撞走了近四十年才能回到出发的地方,借着读书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婴幼儿时期的成长关系。

建房子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建一个好地基。它不仅需要很坚固而且还要足够有韧性以抵抗将来的风吹雨打。这个道理对人的成长也是适用的,从出生到大约三岁就是筑造内在基础的时期。这是婴幼儿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要学习去信任他人和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稳定的认识,发展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内在状态的能力,并获得重要的认知能力。

与主要看护者的关系

我的主要看护者是我的母亲。在我有能力觉察我母亲的时候,我发现母亲是很无力的,她想过美好的生活,但是她似乎感觉到自己运气不好,总是不知道从哪里插手。

就像我在海南时候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结婚之后遇到很多障碍,她对我说:“难道我的命这么不好吗,让我过这样的生活。”现在想起来,像是我母亲的表白一样,当然这也是我对母亲的投射。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婴儿必须至少跟一个人形成一种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养育关系,他们能够感受被无条件地爱和关心着。我的主要看护者是我的母亲。当我尝试回到婴幼儿场景的时候,我发现母亲对我是充满期待的,她给与我的不仅仅是照料,不仅仅是爱,还有她对恐惧引发的焦虑投射,这深深地影响了我。

她需要不断地制造自己‘强大’的幻觉,才能有足够的勇气活在现实里,为‘我活着’,就是也是为母亲自己活着。

“足够好”的父母

二人关系不一定要完美,但要像温尼科特说的‘足够好’。我跟母亲的关系,恰恰跟温尼科特说的相反,不是‘足够好’,而是一定‘完美’,这个完美是母亲投射出来的。就像母亲说的,“我把最好的都给了你,我不欠你们的。”

当母亲把对我的照顾当成是一种付出,当成抵御恐惧的工具的时候,这付出还能叫爱吗?母亲给与了我过度的关注和纠缠,甚至在潜意识层面,她已经把我当成‘丈夫’了,把我的孩子当成她自己的孩子。在照顾我的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凌驾在我和老婆之上,她总觉得我们不会心疼孩子——这难道不是母亲内心的恐惧投射吗,她太恐惧自己能力不足,爱不足,她总想去补偿,结果越陷越深。

婴幼儿期会发展出什么能力?

一旦跟周围的人建立联系,儿童便开始培育信任。信任对于关系的形成很重要。如果没有信任,人们会以为自己本来就是孤独的,并且也不会依赖他人。缺乏信任,也无从谈及相互依赖和亲密感。信任形成于婴幼儿期的最初的二人关系中。婴儿的需求若能得到主要看护者有效的反馈,就会逐渐发展基本信任感——其核心的积极预期是他的胜利和情感的需求将得到满足,并且可以依赖他人获得舒适与安全的环境。

但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亲是没有责任感的,他几乎不劳动,好吃懒做型的。但是母亲因为童年生活环境养成的恐惧心理,没有穷则思变,而是不断地朝亲戚借钱,拆了东墙补西墙,经常借不来并将这负面情绪传递给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个世界不安全,他人是不可信的。

我很不容易相信别人,除了我母亲——这也是我母亲告诉我的话。

形成安全依恋

依恋是在时空上连接一个人和某一特殊他人持久深厚的情感纽带。通常认为在一岁的时候,儿童逐渐展现出其特定的依恋类型。

1、安全型。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愉悦的欢迎,并且经过母亲的安抚,很容易缓解不安,继续去做游戏。

2、不安全型。

(1)、回避型。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注意到,也不表示反抗。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

(2)、矛盾型。母亲的短暂离开会引起他们的大喊大叫、极度反抗,并且在分离期间会持续为此苦恼。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3)、混乱型。母亲离开时,表示反抗,但是母亲回来时又表现得很古怪。

我自己觉察我是属于矛盾型的。我即需要母亲的爱,可是我又抗拒母亲的控制。

母亲在满足我需求的时候,总是带着条件,就像她跟我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常常说:“你要是不听话,我就回老家。”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所发出的哭泣和想要吃东西的信号能被主要看护者敏感地捕捉到并正确的理解,继而做出恰当的反应。

未能形成安全依恋会对随后发展连同成人后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发展对他人的认识

婴儿也会利用与主要看护者相处的经历来强化对于他人的情感和意象。在关爱和具有一惯性的养育条件下,随着前额叶的成熟,儿童开始在内心刻画对给与他们帮助的主要看护者的印象,认识到即使看不到主要看护者,他们也没有消失,而是独立地,永久地存在着。这种能力被称作客体恒常性

这样一直到大约两三岁的时候,儿童对主要看护者才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印象,即使当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也会保持这种印象。这就促使了儿童理解了人可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这被称作客体恒定性

只有当在于主要看护者相处中积极经验占主导时,这种能力才会得到发展。我自己觉察,母亲在养育我的过程中,将这种过度的爱转化为了控制,我通过她对父亲的描述,她喜欢我听她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在这个时期,我的心理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母亲和没有能力与责任感的父亲相处的过程中,虽然也受到了生活的困苦,可是在困苦中,在狭窄的生活经验中过度的夸大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能力,变相了夸大了自己的认知。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见母亲说:“其实我谁也看不上,我和他们搞好关系都是表面的。”我慢慢的开始理解,这源于内在的恐惧投射,害怕进入深层关系;也许母亲一旦进入深层关系,她就会爱上别的男人,从而离开父亲,这与她内在的弱小感是矛盾的。我传递了她的这种恐惧心理,也不敢轻易爱上别人,这是对母亲最大的背叛。

所以我也没有发展处很好地共情能力出来。

因为最近有了跟母亲的分离觉察,我开始能站在老婆的角度看问题了,容纳能力大了很多。

自我体验与自尊调节

当婴儿从早期看护者那里获得的是一致的鼓励和信任的体验,以下信念就会得到强化:他们可以安全地探索世界,可以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如果在这段时期,看护者给儿童留下的印象是行为常常不一致,且不可预测,儿童留下了心理创伤、感觉被忽视或者情感退缩,他们往往缺少一种重要的自我意识:他们在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是安全的、有影响力的、重要的。

这一段话,非常打动我。我常常以为我缺乏一个勇敢的父亲,就连我母亲总是骄傲的说“你是在找一个好爹。”现在觉察起来,我何止缺一个好爹,我也缺一个勇敢的妈,因为勇敢的妈才能遇到勇敢的爹,力是相互的。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不断地否定我的感受,强迫我与父亲发生链接,我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在生活中遇到了更多地自尊调节问题无法释怀。

即使到了成年,我依然极度的依赖别人的意见来显露自己的自尊,常常徘徊于对自己的能力的过度自信与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之间。即使这样,到了我这么大的年龄,母亲还是愿意将意愿凌驾在我之上,仅仅抓着她对我的所谓的‘好’不放——我养育你们的时候你翅膀还不硬,现在觉得自己能行了,就一脚把我推开。

思维与自我调节

1、学会调节情绪

婴儿通过无语言的交流传达着想要被抚慰、被喂食或者睡觉的需要,这通常会引起主要看护者一系列无意识的协调而合拍的回应。这被称作共情响应或情感协调。

这种无语言的交流能够帮助儿童逐渐了解、整理和调节他们的内在状态,不会过度情绪化,并且对焦虑和情感包容的发展至关重要。

2、思考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往往能够快的学习语言,掌握更多词汇。

在我的家庭模式中,因为妹妹没有得到我那么多的关注与期待,她反而多出了更多地专注能力,很值得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力学概念化第十章婴幼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