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世画家》读后杂感

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并不是那种传统结构的小说,有主角配角,有一个完整的,近乎圆形的结构。他是借着女儿的婚事,把一些旧人旧事串联了起来,讲给了我们。实质上,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的老艺术家的自白:一个声望颇高的老画家,在二战这个特殊的背景之下,可能做了做了一些令自己在事后想起来不太满意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也可能带来了一些影响:不止一个学生对其态度发生改变;女儿的婚事也告吹……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但是,对画家本人来说,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之下,无论他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怀着热血, 带着为国为民的心去做的;所以,即便事后想来,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仍然谈不上遗憾或后悔。并且,在看到日本战后慢慢重建,重拾秩序,新的一代人长起来,拥有充满朝气的生活时,心中仍然充满了对这个国家,和这些年轻人深深的祝福。

书的总体格调,还是含蓄,细致,跟看日韩电视剧的感觉差不多。含蓄,是从头到尾,作者未明确讲述,他到底做了什么,让自己在几年后耿耿于怀。细致,是因为书中有许多细处景致的描写:灯笼光下物体的影子,还有人物动作的细节等等。可是,细节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或许小说散文类的作品,正是因为有丰富的细节,可感受,可挖掘的东西太多,所以,经得起一读再读。这本书,或许有一天,我也会重读的。

以上是对本书的总体印象。 说到更细致的内容,倒是让我跟这两天看一个电影。

书中所写的往事,有不少涉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谊,关系等。主人公,也就是画家小野的老师毛利君,似乎希望学生只模仿,复制,遵循他的风格,而没有自我;如果哪个学生试图做新的尝试,他并不会被鼓励和欣赏,而是会被小圈子视为“叛徒”,然后不得不离开,自寻生路。是老师的气量太小?还是应该理解为一个老师在潜心培养一个弟子之后,受到背叛而生出的失望和伤心?

前天晚上看了《死亡诗社》,里面的英文老师激情万丈,喜欢剑走偏锋,有“点燃灵魂”的能力。于是,一个学生在其影响之下,想追循自己的兴趣,而此种兴趣又跟家长的愿望发生了冲突,但学生不敢违背家长,又不懂得慢慢沟通;于是,因为受限于年纪,经历和视野,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便自杀了。后来,那名英文教师被学校解雇,英文课自然重回传统轨道。

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在于都涉及某种“传统”。传统因其惯性,带来“稳定”“安稳”,符合“人心”,容易维护;而“创意”和“激情”象征着“自我”,和“生命力”,让人蠢蠢欲动,却容易失控,容易当成“出头鸟”被打死。两者之间,一种微妙的互动和角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 浮世画家》读后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