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几日前,有朋友忽然微信我说,是不是把她拉黑了,好久没见我更新朋友圈。原来那晚她妈妈叫她多吃点鱼,而当年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对话,

“听说,吃鱼的人特别聪明,例如舟山的“
“你是哪里的”
“舟山的[呲牙][呲牙]"

所以就想起在她朋友圈里销声匿迹的我了。这样不经意间撕了个小口然后溯往回忆直到翻江倒海的画面接踵扑来砸向心底,也颇有种时光慢的感觉。

这几天又回到屋顶长草的南方,淅淅沥沥的雨真是让人心情舒畅。屋顶长着小草,乍看会有些滑稽可笑,看多了发觉它们是那么俏皮可爱。远离散发铜臭味与官场气的人群,在这里闻到了浓浓的人间烟火,索性躺在床上,就着小雨,看书写字,吃饭睡觉。

从前去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都会尽力把她翻个底朝天。然而不知何时开始,只想觅个安静之所,看看窗外,翻翻内心。

你以为你在探索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实你在探寻心中一些尚未明了的地方。

来到桂林,又找到另外一种状态。既然不是旅行,既然下雨出游不便,那么就躺在酒店看看有关桂林的书籍,和一些契合心境的杂文小志。想起了路遥先生写小说时,会前往某段故事发生的地点,然后把自己关在小旅馆里,"身临其境"地写完某一段。阅读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愉悦感,简单粗暴,直抵灵魂。往常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前,那顶多是心临其境吧。当然心临其境好似大隐隐于市,境界更高嘞。然而毕竟我只是个俗人,好酒肉之交的俗人。

最开始以为图片的表达能力远不如文字来得深刻,然后到过一些风景后,发现文字会变得苍白无力,再之后,又惊觉思想上的变迁,只能用文字来描述,而这是旅行中行而知乃至行而觉的重要部分。

一直想不明白那些报团到此一游的人所致为何。你说是来度假吧,应该不是,辗转景点,也是蛮累的;你说是来思考人生散心散胃的,那也不是,手机不离手,自拍丑如狗,也是蛮拼的。

我喜欢两种状态的旅行方式。其一,背包简行,其二,吃喝躺行。这本质上都是远离喧嚣与聒噪的途径,谈不上思考人生,算是理清一些人和事,安放一些事与人。不在寂寞中死亡,就在寂寞中成为哲学家。而总有人在寂寞中没死也没成为哲学家嘛,而成为了自己所构造世界的主人,并有了能力经营维持这个小小的天地。记得有次碰到一些不喜欢的人,心中默念一句,卧槽,老子不远千里撇开那些不喜欢的人群,不是再与我不喜欢的人同行的。罢了轻而易举得离去,那种率真令我怀念。

背包简行更确切的应称为背包虐行,那些踩着景点的人大概永远也不会懂得,背上大包迷途在路上那种跋山涉水天地遨游的畅快。吃喝躺行则有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的味道,看尽繁华与过往,只求觅一市井之地推杯换盏,于滚滚浓烟之下,了却这段光阴,虚掷那段时光。

桂林旅游景点相当发达与完善。游览喀斯特溶洞–七星岩时,讲解员描述那些溶洞的过程,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真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简直可以毫不修改写入语文课本。我不是说描述的不好,相反,词藻华丽,逻辑清新,毫无瑕疵。不知道张家界的黄龙洞是否也是这种导览,但这种标准答案式的给风景贴标签就扼杀了人们的想象力。最好的状态是,游者找到适宜自己心境的风景想象。景观是需要构建的,但过了就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再次沟通能力。

所以你们都没被我拉黑呢。我也没这习惯嘞。偶尔表达自己,从而和一些人保持距离,和一些人保持亲切。足矣。

吃饱喝足,雨过天晴,该回去为生活奔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