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六)

读《中国哲学简史》(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笔记

    今天读《简史》第十一、十二章。

    第十一章讲“后期的墨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谈后期墨家的一些情况。后期墨家的思想集中于《墨子》中的“墨经”部分,强调“树立墨子的主张、批判名家的思想”。同时,冯先生认为,墨家批判名家的角度和思路,与儒家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常识的立场上,以认识论和逻辑的理论为武器进行批判。

    第二部分讲“墨经”中的认识论理论。它认为,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知识。但是,这种能力和知识又不是对等的关系,反而更像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只有具有了某种知识的能力才算是得到了相应的知识。“墨经”中,对于知识也有明确的分类,一种以来源而分,一种以对象而分。其中,“墨经”里对“名”与“实”这对概念也有相应的讨论。

    第三部分是“关于‘辩’的讨论”。

    首先讲了“辩”的目的和作用。

    其次讲了“辩”的七种方法。冯先生认为,在这七种方法里,“效”和“推”的方法最为重要,它们分别对应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

    最后讲了后期墨家对“辩”的应用。他们利用“辩”澄清了兼爱说,又利用“辩”驳斥反对兼爱说的两种理论——“无穷害兼”和“杀盗,杀人也”。他们以“辩”为武器,批判名家,批评道家。虽然,他们的批判不一定合理,但那严密的逻辑思维确实值得人敬佩。

    第十二章讲“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分为了四个部分。

    第一,谈了术数的种类,共有六种。还谈了术数与科学的关系,术数是科学的源头,当去掉那些迷信的成分,术数就会向科学发展。

    第二,阐述了五行理论。在冯先生看来,五行是宇宙的结构,是“五种能力”。最早在《洪范》中,诞生了最原始的五行理论,虽很粗糙,但为以后五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在《月令》中,阴阳家将五行和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使五行理论迈进了一大步。其后的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将五行和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五行理论的发展。

    第三,讲邹衍的主张。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有两个方面:地理方面,提出了“大九州”理论;历史方面,阐述了“五德终始说”。

    第四,阐述阴阳原则。冯先生认为,阴阳就是世界的来源。他先是简要介绍了《易经》的情况,接着就八卦的卦象具体谈论了阴阳的原则,讲述了阴阳化生万物的理论。

          二、感悟

    这一部分的内容实在有点儿枯燥,特别是后期墨家利用逻辑的理论去“辩”,更是让我晕头转向。

    说实话,从我一直以来倾向文科的态度也可以知道,这种理性思辨的能力,于我而言确实太缺乏了。可是,我却又不能将这种能力丢掉,毕竟感性和理性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以写作为例。写作可以凭借一腔热情去写,但若没有理性的约束,很可能这篇文章只会成为自己情绪宣泄的垃圾桶,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写作,实际上,是以感性为肉,理性为骨,架构出来的,否则便没有任何意义。

    这也同样是我阅读哲学书的初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哲学简史》(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