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强化理论”改掉孩子的坏毛病

作者:杨庆成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依靠强化,所有人的行为都能被塑造。换句话说,就是你越对某个行为进行奖励,就越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斯金纳曾用小白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行为的发生频次就会增加。比如,小白鼠在笼子里随机活动,当不小心触碰到一个按钮时,笼子若有食物弹出,那么小白鼠就会越来越多地去按压按钮,于是就学会了“按按钮”这个行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鸽子偶一抬头,受到强化,此后便会继续抬高头;婴儿偶然一次叫了声“妈”,母亲报之以微笑和爱抚,孩子便会更多地说出“妈”字,也就学会了叫“妈妈”。可见,要得到想要的行为,巧妙的强化是关键。

说了半天,那到底什么是“强化”呢?其实,所谓“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鼓励和支持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就会被逐渐固定下来。强化的做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考试得高分,老师的表扬;做了好事,邻里的赞许;主动做家务,父母的奖励;工作表现出色,获得奖金……此外,强化不仅对人们保持良好的习惯有效,在改掉恶习方面,也同样管用。

生活中,很多家长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在教育孩子改掉某个坏毛病时,大都会采取“惩罚”的方式,比如,让孩子头顶水碗罚站或者罚跪两个小时;老鹰抓小鸡似的拧扯孩子的耳朵;有的干脆暴力用鞭子抽打孩子。他们觉得这样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心里就会长记性。但斯金纳认为,惩罚其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它只能暂时降低孩子行为的发生率,而不能真正杜绝坏行为的再次发生。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掉某个坏毛病,最有效可行的做法,就是用好的行为“代替”坏的行为。

就拿“懒惰”这个坏毛病来说,如果家长一味地指责和谩骂孩子好吃懒做,他可能会碍于情面动一动。而一旦监管松懈之后,“懒癌”又会在孩子的身上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因为人的本性是很难压制的。但话说回来,人都是好面子的动物,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家长换一种做法,对孩子一次微不足道的主动、积极的“小表现”,给予关注、肯定甚至公开褒奖表扬,让孩子尝到甜头,孩子屡试不爽之后,就会积极一些。天长日久,孩子的“懒癌”,就会被自己的“小表现”获得的褒奖所带来的成就感,慢慢的吞噬,从而改掉懒惰的坏毛病,变成一个勤快的孩子。

一句话,家长在教育孩子改掉坏毛病时,要学会用“强化理论”——把孩子每一次微不足道的主动、积极的“小表现”放大,多褒奖、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多表扬孩子,这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易优易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强化理论”改掉孩子的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