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错误”的对立面是“正确”,听起来很简单对不?
可是生活中的很多选择,真的只是选反义词那么简单吗?
02
有个朋友在微信好友圈说,自己的侄女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却高兴不起来。
侄女理想中的学校是A,可如果选择了A,就得面临着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的危险;
想了想,最终还是报了名气那么大的学校B,理由是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概率比较大。
通知书发下来了,学校B录取了。
侄女的心里还是一直念念不忘心仪的学校A,心有不甘地想当初要是选择了A,会不会有皆大欢喜的可能?
专业还是学校?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取舍?
03
在心理学中,有个现象叫“后见之明偏见”。大概意思是这样:一旦某个事情成为过去,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对结果的预先了解程度比实际要深。
讲个事例。
有一个家庭开车去机场,准备搭乘某趟航班去度假。他们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洲际公路,另一条是公园路。
两条路线其实都差不多。妻子表示只要能赶上航班,任何一条线路都无所谓。
丈夫在听了广播中的交通路况之后,权衡了一下决定走洲际线路,不曾想中途碰上交通事故,差点耽误了航班。
这时候,妻子开始气冲冲地指责丈夫说:“我就知道我们应该走公园路”。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被别人怼得哑口无言时,过后一回想:啊,早知道我这样回话,那他就能无话可说了。
可事实上,当初的自己早已经被气的吹胡子瞪眼了,哪里还能想到什么良言妙计?
丹麦哲学家索恩. 克尔凯郭尔说:人生必须回望才能理解,但生活必须展望才能度过。
04
回到朋友侄女的例子,如果她一直对专业还是学校犹犹豫豫,做不了决策,那最终会面临两头皆空的境遇。
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就吃了这个亏。
当得知自己的高考分数后,不好不坏的分数让她迟迟下不了决心,等到她下定决心选择了专业时却被告知,填报的学校已经停止了招录,最后无奈她只能等补录,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人生处处是坑,唯有时刻保持理智才能做出自己不后悔的选择。
为什么我不说正确的选择?
因为正确与否,是在经历过后,形成了对比才能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常常说的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说法未必就真的符合逻辑。
当然杀人纵火丧尽天良的除外。
05
虽说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做出相对理智的决策。
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1、决策日志
就拿专业还是学校的困惑来说,在进行选择时,可以在一张纸上写出你的决策,A和B的各有什么优缺点,把它们分别列出来,分析决策背后的基本原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看到各个选择的优劣。
2、避免极端情绪时做出决策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因为和父母顶了几句便冲动离家出走。
饥肠辘辘却身无分文的时候,陌生人的一碗面都能让他感激涕零。
后经陌生人善意提醒,冷静下来后才深刻意识自己把父母的一切行为,当成了理所当然。
冲动是魔鬼,一点不假。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曾说:当我们情绪平稳时,我们的理性思维才能够有效运作。
3、寻求异议
如有可能,尽可能使自己身处不同意见的人群中,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就像一篇文章,视角不同,立意不同就会呈现百家争鸣。
发散性思维的本质,其实也是殊途同归。
4、明确备选方案
求A不得,B又过于将就,那能不能有个差强人意的方案C ?
纠结还是跑步减肥还是节食减肥,能不能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案呢?比如,练瑜伽。
5、改变心态
如果选择已经做出,而且又无法更改?那么能不能试着换个心态,接受它?
就像选到了不好的学校,甘心堕落,对自我成长没有要求。那错误的就不是学校,而是你对人生的掌控。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将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而已。
有时候,有些事情短期内无法检验对错,那就让试着放下急躁,让时间说话。
就如林徽因所言: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