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概念|花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

死磕概念|花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_第1张图片

一个概念

沉没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

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

沉没成本有时也叫「协和效应」,指英法两国联手研发协和客机的事。项目进行途中,很多专家意识到继续下去没戏,但前期已投入很多资金,如半途而废,钱岂不是白花了。所以两国政府继续砸钱进去。客机研制出来,却毫无市场竞争力,两国政府蒙受了巨大损失。

一些场景

恋爱婚姻:两个人恋爱久了,发现了彼此身上的问题,比如三观不合、品行不好,分手的念头升起。但一想到在对方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共度的时光,送出的礼物,逝去的青春,多么巨大的沉没成本啊。只好忽略或容忍,继续相处,直至步入婚姻。同样,繁复的结婚程序,盛大隆重的婚礼,出生的孩子,继续成为沉没成本,即使婚后两人感情不复存在,大多仍维持下去。

投资理财:在投资领域,沉没成本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尤其是股票交易。明明股票或其他理财产品大跌亏损,短期内无改善迹象,但一想到自己之前的投入打水漂,难以接受,于是心怀侥幸,继续投入,却往往导致更大的损失。

HR管理:员工求职时,企业的HR会设置比较多的筛选环节,比如网络性格测评、电话初面、正式面试、笔试等,使应聘者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足够多沉没成本,从而更愿意认真准备接下来的环节,也更珍惜这份工作。同样,增设员工离职的沉没成本,也是HR每天思考的事情。比如,年终奖分两次发,一次7月份,一次12月份。

房产销售:房地产公司在开盘之前,就先让客户去认筹,交少量现金可以抵除好几倍的房款。然后过几天再请你去参加发布会,现场领取折扣券,而不是直接给打几折的优惠。总之,不停地举办各种活动,许以一定的好处,邀请你去参加。不停地让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你的沉没成本。这样,客户更舍不得放弃,从而加大成交的概率。

网络购物:购物网站经常会搞活动,比如满减优惠。「满200减50」,「满300减100」,用户为了获得减免,只好选一些之前购买欲望不是很强烈的商品凑单,在选的时候,还要考虑总价符合条件。选来选去,投入的时间增加,沉没成本开始沉淀。此时,相比放弃不选直接付款,用户更愿意凑够优惠条件。而且,经常性的优惠活动,也养成了用户逢满减必买的消费习惯。

一点思考

沉没成本意味着已经付出的资源,不能再计入成本,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没了。在做决策时,我们不应该以过去付出的多少来衡量决策的好坏,而应该放眼未来,以这件事对未来的影响作为决策依据。

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唯一的资产——时间的价值,为已经付出的成本再投入,就是浪费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只要方向正确,在未来的收益必将远远大于沉没成本。

反向思考,如果利用这一点,有意给对方制造一些沉没成本,能更好地促进交易达成。

人是非理性的,越是需要理性决策时,越不理性。好多时候,严密论证、谨慎决策的背后,实际上是拍脑袋的行为。因此,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训练自己的心智,提高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

亲爱的读者大人,你对沉没成本有何理解,或者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运用场景和例子呢?欢迎在文章最下面留言,我们讨论哈。


图片作者:Monoar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磕概念|花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