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星的男孩》:用他的眼光看看世界无标题文章

《摘星星的男孩》:用他的眼光看看世界无标题文章_第1张图片
《摘星星的男孩》

在读这本《摘星星的男孩》之前,我对自闭症知之甚少。因为原著书名是叫《我的儿子不是雨人》,还特意去查为什么会翻译成《摘星星的男孩》,原来是因为自闭症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拥有一套不属于地球人的思维方式,无法正常与人沟通,就好似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

有人认为自闭症孩子是天才,在某方面有惊人的才华。一些相关题材的电影也是这样展示的,像《雨人》里的雷蒙一样就有惊人的记忆力。

与之不同的是,《摘星星的男孩》这本书,作者讲述的是他和他患自闭症孩子的故事。非常平实,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他的孩子也不是什么天才,他只把他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态度展现出来,却足以让所有人感动。

作者的描写非常细腻,写孩子的哭,孩子的笑,孩子的生活状态,眼前就能浮现出那孩子的样子,让人沉浸其中。他没有说他如何爱孩子,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的爱。别人夸孩子会觉得骄傲,在自己双胞胎弟弟第一次提出孩子可能有“自闭症”的时候会愤怒。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正好他的孩子有自闭症。

像其他自闭症孩子一样,他的孩子有沟通障碍,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要的东西,但他又十分渴望能交到朋友,也渴望被倾听。

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这孩子会强烈反抗:洗澡要花90分钟进浴室、刷牙战斗40分钟、理发、剪指甲……每做一件事都是一场战斗。

他不喜欢睡觉,害怕黑夜,也害怕独自待着。

对秩序有强烈的执念,在他的世界里,万物井然有序,他知道他与每一件东西的相对位置。稍有变化就抓狂、烦躁不安,比如在超市排队结账,作者让了一位老人,这孩子大骂他的爸爸,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是不能插队的;还有开车必须系安全带,总是穿差不多的衣服,每年圣诞节必须有一样的圣诞树,树上挂着不变的挂饰……

但是,作者给我们展示了这孩子的另一面,他并不是真的就像那些研究说的那样,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专注、暴力、语言障碍等等。这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比如去看《神秘博士》3D电影,他可以接受平时无法忍受的排队,可以接受戴3D眼镜,甚至可以接受有黑影……做到这些在平时是难以想象的,只因为这是他疯狂热爱的“神秘博士”……

另外还有像打老虎机,为了赢得奖金,可以集中注意力研究几个小时(而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他的注意力大约只能持续90秒钟);同样的,在乐高乐园可以做到排队一小时,可以在里面玩一整天。做这些自己喜欢并愿意做的事情,打开了他们心灵的另一扇门,将一切不可能变成有可能。

关于自闭者孩子的无理取闹,他们的暴力。书中有一个情节,他们父子去看室内轮椅篮球,他们带着国旗兴冲冲地入场,可因为场上过于吵杂混乱,爸爸就推着轮椅里的孩子离开,可孩子一路上非常狂躁,不停疯狂撕咬拍打他的爸爸(作者),离比赛场馆越远,孩子越疯狂,而他的爸爸却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一位志愿者跑过来问孩子需要帮助吗?孩子才说:国旗。等志愿者回到场馆把国旗给他的时候,他瞬间安静了下来……

正如作者所言:“所有行为都是一种交流形式”。只是很多人看不见,以己度人。并粗暴地他们无法理解的行为归因为自闭症,或家长教育不善等原因。而忽略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们不是病人,只是跟我们不一样。就像这孩子在第一次看到之前无法接受的那没耳朵的同学说的那样:“他是有一只耳朵的,只不过很小还长错了地方。”

和我们一样的是,他们也需要被看见,需要被倾听,也想展现自己,成为自己。他们不需要过多无谓的关注,只希望能够被接纳和认可,而不是因为某些言行而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如若我们漠然视之,那些人长年被从社会中隔离就会变得危险。宽容而有共情,共情而有改变”。希望我们能有一双能看见的眼睛,一对能听见的耳朵,一颗理解的心。给他们时间和耐心,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己。

特别喜欢卷首语:“我想和你一起,旅行世界两次;一次,去看看世界;一次,去看看你看这个世界的方式。”刚开始读的时候只觉得文字很美,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读完全书再回头看,多了许多无法言说的感动。“记得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如此,你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

很暖心的一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星星的男孩》:用他的眼光看看世界无标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