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木匠读《周易》(10):借力打力

苕木匠读《周易》(10)

十四、借力打力

“想要夺回来,就先给他吧。”

这就是成王和他的智囊们想出来的办法。

要筑新王城,你就筑吧。如果要我们的成王也点头,当然行,但有条件:把政权还给我。

经过双方很多“外交上”的努力,最后达成了“以周公还政于成王,换取成王对周公主东的公开承认”这么个协议。当然,这个协议要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说的:“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注意啊,这种政治格局是完全违背周族的封土建国制的,所以,所谓“召公主西”的说法不过是为成王捡面子的说法,还是“堵嘴”的伎俩,实际上是成王和周公东西分治。在《洛诰》中,成王也说得很清楚:让我们俩人共同主持朝政吧。

成王与周公达成的这个交换协议,在当时看来应该算是一个表面上双赢的协议。对周公而言,能够掌握由天子公开承认的大半个江山的实权,并同意筑王城规模的洛邑作为居住地,己经心满意足,总算没有白“摄政”(篡权)一场。而且如果与成王公开叫板,他并没有十分胜算的把握。他深知王权本身的重量,因为他打的仍然是成王的旗号。他也清楚召公和姜太公的份量。他的精力也已经有限。

对于成王而言,能从已经被周公夺去的政权中要回一半,而且得到了周公不夺王城丰的承诺和表面上对成王王权的承认,即“还政于成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胜利。当然,对成王而言,这仍然不过是要回王权这面旗帜的权益之计。

协议达成后,一座从周武王开始二百多年里的十多个周王一个也没有去住过的奇怪的新王城——洛邑(今洛阳附近),就在王城丰(今西安附近)的东边很快产生了。

开城仪式是由成王亲自主持的。在这个仪式上,成王正式主政,周公伏首称臣。发球权总算到了成王的手里。

成王准备发球了。

成王要发球了。

成王真的发球了。

发球。

“姜太公听令:‘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到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吃球。

周公傻眼了。

高手过招地推来推去,最后是成王借力打力地一使劲,就一招致胜,将周公打翻在地了。为什么?因为征伐权是一个很重要的权力,实际上它就是王权的代理权。姜太公的齐国因为获得了这个权力而兴旺。周族也是因为当时得到了商王所赐的这个权力而称霸。周公“主东”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征伐权。有了这个权就可以控制下属各国,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各项利益。现在成王将周公所主之“东”中的这么大范围的权力都交给了姜太公,他周公还主哪个“东”呢?这不是为挤兑他而下的战书吗?“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矛头正是直指周公呢。

周公当然是个聪明的人,知道大势所趋,看来这个强建起来的王城是住不安稳了。

“你们怎么能不按合同办?太不守信誉、太不讲规矩了……”

唉,还是快跑吧,逃命要紧。既不向你召公、成王筑起的铜墙铁壁的“西”跑,也不向他姜太公布下了天罗地网的“东”跑。周公头一口气向南跑到了其支持者楚王的地盘,也即今河南省的信阳一带。这到是个可进可退的好地方。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早知道这句话不对,这王权还不得,我就不还多好呢,反正又再借不成了。不还行吗?死得更快、更难堪。所谓落花流水春去也。周公篡权的这条不平坦的路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苕木匠读《周易》(10):借力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