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因为我不想成为别人口中那个有趣的人。
自从那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后,“有趣的灵魂”似乎成为了一个很高级的词汇,好像收到“有趣”的评价比收到“好看”的赞美更值得令人高兴。
与此同时,发出这种赞美的人也仿佛因为看到了别人的灵魂之光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皮囊的缘故,摆脱了肤浅的审美情趣,自己也跟着高级了几分。
随着好友列表里,各种各样的人越加越多,从最开始的朋友,到家长,老师,同事,客户,朋友圈更多的变成了一张个人名片,负面的情绪,不够体面的日常,统统便成了朋友圈里最不和谐的存在。
但人又是社交性动物,去了哪里玩,吃了什么美食,做了什么运动,化了什么样的妆容,开心快乐的时候还是想同大家分享。
朋友圈这张名片上便盖上了厚厚的滤镜,充满了你快来夸“我生活过得多丰富多彩,我又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啊!”的气息。
我无意贬低朋友圈的炫耀之风,因为快乐的时候是真的快乐,有趣的时候是真的有趣,我也会在朋友圈放上出去玩拍的美美的照片,健身时练出的马甲线。
但如果有人只是通过朋友圈就口口声声说着,我觉得你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人,甚至把喜欢两个字轻飘飘的挂在口边,我就觉得这真是一件令人惶恐的事情,你真的了解我吗?
你看到的朋友圈的去各处旅行美美的照片那不是假的,但那是加了好久的班才挤出的假期,做了好久的攻略,提前挑了好久的衣服,不顾旅途劳累早起花了好久的时间化妆打扮,又拍了几百张照片精心挑选出来的几张。
我很开心做这样的事,与其说是为了分享给别人,更多的是想记录下稍纵即逝的年轻容貌,给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
但大部分不在诗和远方的日常里,我通常素颜出门,衣着舒适普通,因为一天的时间很短暂,如果要维持在和朋友圈里同样的颜值高度需要花费掉太多时间,那么留给工作学习的时间便要大打折扣,而好看的衣服鞋子通常不会那么舒适,会影响我注意力集中地完成重要的工作。
朋友圈里发现的美食,参加的有趣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等等所有能够维持有趣的人设的活动,也通通不是生活的全部。
正是因为每日生活的枯燥乏味,才偶尔去参加可以换换口味的活动,也正因为和枯燥乏味的生活截然相反,才会兴师动众发朋友圈。
就比如我现在的科研生活,探索未知的知识实在不能用“有趣”两个字来描述,大部分的时间是严肃、枯燥的,是要不停面对失败,一次次重来的单调。
比起有趣,我更喜欢真实。
有趣是有保质期的。有趣就好像是新鲜感,刚认识你的时候,神秘如你,到处都是未知的领域,你真是有趣的存在。
但维持有趣需要长久的积累,比如要不断的涉猎新的东西,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但这些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旦当探索的速度超过了积累的速度,你便成了无趣的存在。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边际递减效应“,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如果他人将你设定为有趣的人,你的有趣便成为了理所应当,一旦有趣的刺激达不到他人逐渐提升的期待阈值,或者你显露出了没那么有趣的一面,他人便生出了“原来你也不过如此”的叹息,甚至会生出被欺骗之感。
与其小心翼翼维持着有趣的人设,不如大大方方承认没有有趣的灵魂。
比起有趣,我更喜欢优秀。
“有趣”是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基于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水平、三观、笑点,对于同一个人,有的人认为他有趣的不得了,有的人却觉得他乏味无聊。而“优秀”不一样,它是相对客观的,是普世的,是具有相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去看了几次展览,打卡几次网红店,浮光掠影读了几本书,发展了几项杂而不精的爱好就沾沾自喜觉得有趣的灵魂非我莫属了,我实在不能恭维这种行为。
这样所谓的有趣,是让你升职加薪了?还是让你更成功了?整天愤懑不平地叫嚣着,她为什么只爱好看的皮囊,却不看看我有趣的灵魂?!我只想说,你醒醒吧,你既没有好看的皮囊,也没有有趣的灵魂,还不赶快缺什么补什么去!
成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两个字,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虚头巴脑的“有趣”,我认为集中精力来追求“优秀”更智慧一些。
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尊重专注与专业。在追求优秀的道路上,全神贯注地去做重要的事,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又何必在意有不有趣这样无关痛痒的评价。
承认没有有趣的灵魂,这个世界便有趣多了。
我把“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设置为人生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常持好奇心,永葆求知欲。把自己制空为未干的海绵,向这个广阔而有趣的世界吸收水分,就像胡适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最近读完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推荐给有些情绪困扰的朋友们。
书中的主人公若菱每天都过得不快乐。有一天,她遇见了一位智慧的老人。
老人了她一个问题,你是谁?
若菱回答,“我叫李若菱…….”
“李若菱只是你的名字,一个代号。我问的是“你是谁?”
“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若菱试着解释。
“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老人再度摇头,“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就不要改了?”
你不是你的名字,你不是你的职业,你不是你的境遇,你也不是别人的评价。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我们仍然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这个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你是你内心永远不变的自己,你的价值是由内向外的。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
I don’t want to be the expectation of anyone.
我不想活在任何人的期待中,我只活在自己的期待中。
我承认,我没有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