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人生》

  在终日平凡的生活中,总算有了麻木的感觉。

  让人感到不安的,不是平淡规律地度过每个周日至周一的循环,亦不是身陷平庸而不自知,而是每个辗转难眠的夜里对人生的沉思与反省后,与之对应翌日白昼的浑噩。夜晚,似乎有它独特诱人的魅力。

  我始终认为,人是不能停止思考的,而思考正是人类智慧所在。在给他人建议的时候,我说过最多的话大概就是:“你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下社会进步很快,通过各种信息手段获取各种认知实在不难,而对事物有自我理解却实属不易。我们在获取对人、事、物的基本认知外,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中附加的观点和他人思考的产物,而不自知。盲从已经不只是不曾思考的人群特有的标签,而逐渐成为“思考者”的慢性病。他们对奉为经典,称之精华的干货求之若渴,拼命的汲取其中的养分,却最终趋于平庸,走向平凡。

  平庸这东西犹如白衬衣上的污痕,一旦染上便永远洗不掉,无可挽回。当我沉浸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说服的往复过程中时,就慢慢发现,大概我已经是一个落入平庸之瓮的人了。平庸的人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宿命或是认命式的庸碌,再者是陷入自我满足的牢笼,最后则是深知其理却不得其法的无奈。

  终有不甘,却无良策,不安现状又屈于现状是第三种人的典型特点。但是在屈与现状的同时他们又时常会做一些自认为可能有效的挣扎,譬如看书、旅行。因为他们心里其实已经默认了“道之不行”,又囿于自己的智慧,会理性的劝导自我,所以不会“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次得知孔子所谓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时,我单纯的认为,孔老先生真是个倔强执拗的人啊!明知道这样不可取又何必非要去做呢?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样的选择不过是恣意胡闹的坚持罢了。穷其一生,未成其愿,空留虚妄的理想。可能有的人会说,能够为了坚持一件事直至生命耗尽未尝不是令人钦佩的。但是我从不这样认为,人、事、物值得去坚持的理由在于它有足够的意义,“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种话是那些被偷走光阴的人对自我的安慰。他们耗尽了精力,却无所得,多么滑稽可笑。只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我渐渐的对“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了新的认知。人们对事物普遍会有先入为主的本能,就像我对“知其不可”的理解一样。之前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完全的否定,后来我才意识到:“知其不可”本身就不是一个清晰的定义。是谁知,又是谁定义其不可,都未说明。当我们补齐这句话时,就会明白,虽然孔子和世人都认为他所信奉的理念不能实现,但世人认为他的理念的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不认可他的理念,而孔子认为自己的理念不能实现是因为他认为世人对他的理念不认可。至于孔子对自己理念本身肯定是认可的。所以,实际上,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去做一件必然失败的事,而是去做一件众人非议但是自己深知正确的事,它有希望成功,即使十分渺茫。这样的坚持才有它的意义。

  然而坚不坚持,对于处在四分之一人生的我来说,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我似乎连一件可以坚持的事情都找不到。我确信,和我遇到同样状况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总是感到不满,抱怨的理由也各不相同,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愿以偿,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人生若能事事如愿,那该多无趣阿!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给我的第一感受是超出常人的大度,一种看透世俗、体味过人生百态后的睿智,以至于后来我不止一次用这句话安慰自己:你所遇到的不幸、不公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次奇妙体验罢了。精神上的认可总让人对自己所欣赏的事物深信不疑,并以此乐此不彼地麻醉自我。对此,我很庆幸自己养成了一个耗时耗神的习惯,在一个个说不清规律的夜里,一遍又一遍地自我鞭笞,自我反思。让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没有偶像,没有信仰”的人:对任何人或事,可以认可或是欣赏,但绝不会对其崇拜,为之疯狂。在我看来,凡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面对任何人、事、物、观念时,都有自己当下的选择,而非一成不变的盲从。

未完待编。。。o(╯□╰)o工作啊工作什么时候才能让我每晚下班都有固定的状态去持续写作。往来奔波,朽于形色。。。极其痛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分之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