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阶段考完,我上课放电影,有学生问我:老师,我考了多少分?我说,这个重要么?他说,这个不重要?我笑笑不语。我知道,他还是不懂。很多人都不懂。他们不知道,有很多东西,远比分数重要,关乎他们一生。

一位法国学者写过一本书,叫做《无所在的故事》。书中把人的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所在”,一种是“无所在”。所谓有所在,就是人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程序里面,每天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市场,从市场到厨房,一生沿着一个固定的道路重复着,偶尔有点意外。无所在就是当你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你就不知道明天你在哪里,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在每一个码头、车站,甚至大街转角,你都有可能会经历种种,新鲜而陌生。显然,后者对我们更有吸引力,因为它刺激着我们的好奇心和征服力。

当今社会,有很多活法。每选择一种,也就是放弃了另一种,这大概就是“舍得”的含义。我们所热衷的音乐、游戏、美景、美食以及电影,都是一些即时性的东西,唯有思考和思想、情感和感情,才能更为深远和长久。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去,或者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结果是不一样的。秦始皇出游,刘项都来看热闹,刘说大丈夫当如此,项说彼可取而代之,后来两人争来抢去,拼个你死我活,稀里哗啦,象棋战局至今未宁,楚河汉界当时已定。

看中国好声音,那些选手大多是一些平凡人,因为对于理想的坚持,他们终于找到了倾听的耳朵和关注的眼睛。我们并不奇怪他们的出名,被人承认就是一种成功。茫茫人海,车来车往,我们将何去何从?顺从内心还是外界,这是一个难解的哲学命题。

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有着丰富多彩的选择。但是许多现代人却很躁——浮躁,急躁,烦躁,暴躁,狂躁,大脑空空,一脸茫然,被欲望操纵着,像具提线木偶,没有个性,缺乏激情,少有创造力。问问人生价值和意义,就是活一天算一天,做一事少一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与其无所事事,言不及义,不如做个生活的行者,发现生命之美。一颗小草,一粒石子,都是这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要真正进入一种境界,打造自己必不可少。

读书。书籍是培育思想的沃土,读书是进步的捷径。能使人以近知远,从容不迫。读书,不仅长见识,也是养心性,一本书可以让你春暖花开,一本书可以使你心如大海。展卷而读,掩卷而思,品评之,一书在手,何愁不有?识时务者必读书,会读书,读得透彻,如放风筝,自己牵线,收放自如,既指导思想,又怡悦性情,何乐而不为?

思考。思考可得意外之趣,慢慢感悟和领会,时时体验与佐证。春天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到燕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棵老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座山,“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思接千载,神与故游,读得潇洒,活得潇洒。

能说会写。说要豪放,写要婉约。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胸中有丘壑,言发有机杼。腹有诗书气自华,脱胎换骨,自成一体,风度气度修养气质魅力美丽,不求自得。

走出去,体验一把。刘子厚永州八记,王摩诘独坐幽篁,苏子瞻夜游承天,王子猷雪夜访戴,出去转转,一切都是积淀。

在这秋天,落叶打肩,抬头看天。慢慢走,欣赏啊。

无所在,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