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哲思 ——读《八月的忧愁》有感

《八月的忧愁》是才女林徽因的作品集,涵盖了她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以及书信,涉及文学、政治、建筑学等多个领域,而我从中领悟到最多的,则是她对生活诗意的态度和对社会的哲思。

林徽因在《悼志摩》及《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曾反反复复地强调说,徐志摩具有“诗意的信仰”,林徽因写到: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地隔着梧桐吹……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诗意的人呢?在她的文字里,我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单单在一点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溜转。”当你抬头看着天空中飘过的白云时,你是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你是否在一瞬间可以把烦恼全部抛掉?你是否可以丢弃世俗,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来仰望这个世界呢?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情画意,可我们是否在为这种生活创造机会?为何不像林徽因一样,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去发现生活中蕴藏的诗呢?白云是诗,蓝天是诗,万物都是诗。“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有谁能想着在“凄清”两字前面加上“温存”二字?梅花开了固然没话说,沁香扑鼻,令人陶醉,等到残败时候,也不哀伤,残留的香与夜间的炉火刚好作伴吧,释放,燃烧,热烈中带着凄凉,哀伤中又和着暖暖的希望。这样的诗意生活谁不向往?“我有些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似乎,在林徽因的眼里,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不是因为她的眼光有多么独到,也不是因为她的思想多么深远,在我看来,这仅仅只取决于林徽因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阳光不仅具有绚烂的色泽,还在从不停息地悄然流动着,不正像我们面对的生活么?

除了对生活的诗意态度,更让我佩服的是林徽因对社会的哲思。

在散文《窗子以外》中,林徽因这样写道:“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不知道每个人看了这句话的感受会不会同我一样,我是这样以为的: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在一扇窗户里,把别人拒之其外的同时,也把自己控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我们无法看清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事情,除非破开那扇窗。然而,窗户却无法打开——谁希望把自己的一切全都暴露出来呢?  所以,窗子以外,看了也是枉然,你大可不必为了什么事而愠怒,你该做的只是淡然处之,坦然观之。

林徽因曾说过极端化,让我很受启发——

“我们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面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为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地接受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地触遇到理想峰巅上的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再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实,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生活的丰富不在生存方式的种类多与少,如做过学徒,又拉过洋车,去过甘肃又走过云南,却在客观的观察与主观的感觉力同时的锐利敏捷,能多面地明了及常味所见、所听、所遇种种不同的情景;还得理会到人在生活上互相的关系与牵连;固定的与偶然的中间所起戏剧式的变化,最后更得有自己特殊的看法及思想,信仰或哲学。

“一个生活丰富者不在客观的见过若干事物,而在能主观的能激发很复杂很不同的情感和能够同情于人性的许多方面的人。”

在这几段话中,我懂得了林徽因为何写诗习作,她对生活的诠释是如此独特全面,而透过这几段话,我感受到的是她对社会的层层剖析,文字、生活,全部转化为了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解读。针对社会百态,林徽因所注重的不是所见的,所经历的,而是头脑的思想风暴和情感的大爆发,这难道不是哲思么?

我愿做一个这样的人,以诗意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哲学的思维看待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意与哲思 ——读《八月的忧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