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于老师的“五重教学”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收获。
读了于老师的这节课我最想聊的是“重情趣”和“重迁移”。
重情趣
可以说在于老师的每一节课中都能读出情趣,对学生的情,对上课的情,并且课上得有趣味,学生愿意学。
结合到这节课,同样让我收获甚多。《给予树》这篇课文,于老师分为两个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朗读,第二课时是迁移写作。在第一课时中我罗列了几处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我问得太突然了,大家一时反应不过来。——请默读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大家一读就明白了。”
(读到于老师的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上周在上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导入了一个问题,学生没能很好地回答,并且浪费了时间,同时把自己和学生带进沟里了,现在想来,那会儿直接引导学生再读一下课文,效果会不会更好些呢?)
“说得很好,但最后少了一句。你能再补充一下吗?”
“好极了!这件事就是对“如愿以偿”的具体生动的解释。”
“你是个非常会听、善于想象的学生,也是一个很会表达的学生!是啊,金吉娅才八岁呀!大家都来读读金吉娅的话,看谁读得好,把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和同情心读出来。”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努力。谁来读读金吉娅说的话?”
“你很努力,声音比较低,让人听了,能体会到金吉娅有些难过。”
从这几处评价中可以读出于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于老师说:“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
不仅有对学生的肯定,还有对学生的期待。在进入课堂之前要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准备给学生戴到头上。首先我们要有这一百顶高帽子,这是对老师专业素养的高要求,是平时的积累,是实践的经验,更是用心记录的内化。其次是如果已经具备这些高帽子,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戴在学生的头上,这是教育的智慧,更需要在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内需中运用。
课例中于老师引导和鼓励贯穿全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在老师的激发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中不断释放的。学生在激发起兴趣的时候,记忆力也是最好的。
重迁移
于老师的“重迁移” 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结合这一课我主要想聊一聊写的迁移。于老师课堂上写的训练都是在不经意中引用的,在这节课中课后有一道题:替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对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有了第一课时的朗读指导,由读到写自然过渡,学生的情感的饱满的,写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节课中一个细节让我特别受用,在于老师出示大屏幕内容时说:“信的称呼和署名我替你们写好了,当中的话你们自己写。但是黑板上板书的词语——并不富裕、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八岁、如愿以偿,必须用上。一旦你们用上了,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具体地写出这些数量词,对金吉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如果有困难,有的词语用不上,随时举手示意,我会帮助你们。”
这一段写作要求的信息量很大,信的称呼和署名为了节省时间,突出写内容这一重点,于老师选择直接出示;黑板上的这几处词语是第一课时指导朗读的时候边感悟边板书的,在写作时用上是一次提高式训练;有困难的举手示意,同样也体现出于老师尊重差异,关注着每一位学生。
靳家彦老师在课例评论中说到:“这种细致入微的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最大。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具体怎样改,有些学生并不清楚。改什么,怎样改,为什么这样改,必须结合具体文章加以说明。老师千里迢迢来听于老师的课,就是要学习于老师在课堂上怎么指导学生学习的,这是千金难买的宝贵经验,要反复揣摩,深入研究,得其真髓,这才能有最大的收获,取到真经。”
于我们而言,何尝不是这样。
于老师在指导、评价学生习作的时候有一个用心之处:请班长上台,和班长耳语,第一次找的是一位平时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来读,第二位和第三位是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当然了,这是事后于老师跟听课老师说的,在课堂上学生并不知情。这样的有心之举,于老师通过层层指导,在评析过三位同学的习作后,要求学生认真修改自己写的信,并重点辅导了第一个读信的小朋友,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点这是非常值得我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