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稀缺”对人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引言——“稀缺”对人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_第1张图片

概念:稀缺,是指自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譬如饥饿的人渴望美食、贫困的人渴望金钱、孤独的人渴望社交。

本质:稀缺的本质,是没有余闲


案例一、稀缺实验——“饥饿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盟军在进入德军占领区,发现生活在那里的大多数人都处于饥饿的边缘。当时,美军和英军拥有的食物供给,完全可以养活那里的战犯和平民。可问题是,面对这些长期处在饥饿边缘的人们,盟军并不知道应该怎样为他们提供食物,才是最安全的。是每次给他们一顿饱饭,或者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是开始时少给一点,然后慢慢地增加分量?

于是,为了找到答案,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招募了36名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并给他们提供仅够维持生的食物数量。这一阶段持续了几个月时间。随后,真正的实验开始了:研究人员开始观察志愿者们的身体会对不同的食物供给量产生怎样的反应。  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们生活在集体宿舍中,接受严格的监控,每个行为都会被研究人员观察和记录下来。在记录是食物供给量的问题的同时,他们对饥饿造成的影响也进行了观测。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挨饿的人,臀部脂肪会大大减少,以至于坐着都会感觉到疼痛;所有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甚至有人因为饥饿而在体内额外累积了多达6千克重的液体;研究对象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减缓了40%;他们开始感觉到有气无力,缺乏耐性。一位实验对象说:“在淋浴头下洗头时,我感觉到手臂瘫软。仅是洗头这一件事情,就令我的双臂疲劳到了极点。”

饥饿不仅让志愿者们的身体变得虚弱,还让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萝赛在其著作《饥饿》(Hunger)一书中讲述了午餐时的一个场景: 如果服务速度很慢,排队等候取餐的人就会急不可耐。他们对食物的占有欲很强。有些人甚至会用胳膊环住餐盘,以保护盘中的食物。他们会将所有食物都吃个精光,之后还会将盘子舔一遍……

与此同时,这些人也出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精神变化: 他们开始迷上菜谱和当地餐厅的菜单。有些人甚至会用好几个小时对比两份报纸上水果蔬菜的价格。还有些人开始产生进入农业领域的打算:他们梦想着去开餐厅,从此开启一番新事业……

不仅如此,他们在看电影时,只有与食物有关的情节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一位参与此次研究实验的志愿者,者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对饥饿给自己大脑带来的苦恼记忆犹新: 

这辈子没有几件事情像这次实验那样,让我恨不得赶快结束。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并没有多么严重,真正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在实验过程中,食物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成了人生的中心和唯一。而如果食物成了唯一,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无趣。看电影时,男欢女爱的场面不会令你产生多大兴趣,而一旦那些男男女女开始吃东西,你就会眼前一亮。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另外一个类似的实验。


案例二、稀缺实验——“饥饿试验2”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请被禁食了3~4个小时的研究对象,在午餐时分赶到实验室。其中一半研究对象被允许去吃午餐,而另一半不能去。这样,一半人大快朵颐,另一半人则继续忍饥挨饿。之后,研究人员要求实验对象盯着屏幕仔细辨别那一闪而过的文字(字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仅有33毫秒,也就是1秒/30。)。比如,当屏幕上闪过“住”这个字时,实验对象就要指出刚刚闪过的字是“住”还是“往”。现在,让我们来猜一下,哪一组的成绩会好一些,哪一组的会差一些?

你也许会认为,那些饿肚子的实验对象的成绩会比较差,因为他们已经精疲力竭了,而饥饿感会令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但实验结果却令人意外:他们的成绩与那些吃饱喝足的实验对象一样优秀。更有趣的是,当与食物有关的词汇闪现出来时,饿肚子的实验对象会比饱餐后的实验对象认得更快、更好——他们能更加准确地认出“蛋糕”这个词。

最后,让我们看看另外一种方式的“稀缺”


案例三、稀缺实验——“孤独患者”

一项针对孤独者的研究中,前用一秒钟时间,向实验对象展示了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然后要求实验对象描述出表情的含义。这些面孔表达的是愤怒、恐惧、快乐,还是悲伤?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衡量一项关键的社交技能——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多数人认为,孤独者无法回答这类问题,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孤独,就是由不善于社交或缺乏社交经验所导致的。然而,事实证明:孤独者的成绩更好。原因是,孤独者会去关注自身的稀缺状况,关注为数不多的亲人朋友;他们会对他人表情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非常敏感。

于是,我们得知,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由此,我们引申出2个重要的概念:稀缺心态和带宽。

作者认为,“稀缺”是一种心态。它与“物质的稀缺”不同的是:虽然稀缺无处不在,但稀缺的感觉却并非如此。就比如,虽然比尔 · 盖茨的财富不足买下全世界,但他绝不会因此而感到缺钱。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稀缺”,本质上是自身需求难以被满足的情况下,所呈现出的一种极度渴求的状态。它会通过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而所谓的“带宽”,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智容量;它具备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两种能力。而之所以将其比喻为“带宽”,是因为心智容量是可以直接测量的。作者说,通过对自身信息处理、决策能力、洞察能力和前瞻性等能力进行测评,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它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如果这些只是暂时的,那倒还好。可更令人头疼的是,稀缺还会产生“马太效应”——“贫穷者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而节食之人会总是以失败告终……”这一切都表明——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加剧稀缺。


我的 感想:

“稀缺”最可怕的地方是——它不只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不适,它还能侵入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思维。”也就是说,“稀缺”能从根本上俘获我们的大脑。

不过,“大脑被俘获”也不总是不好的。书里的各项研究证明:人们的大脑被某种事物俘获时,会呈现出对该事物百分之百的专注。换句话说,稀缺会让我们更加专注;而专注是提升做事效率的根本。用作者的话说:“稀缺之所以会俘获我们,是因为稀缺很重要,它值得我们头已关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李笑来、万维钢、连岳等知识大咖们能够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章?答案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他们在获取知识时,比我们更为专注。

由此可得:只有对知识的获取达到“求知若渴”的程度,你的学习效率才会有质的提升。而要想达到“求知若渴”的程度,最好的办法,是想办法让我们的大脑“饥饿”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引言——“稀缺”对人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