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为什么你看不到真相?

读一本好书,品一味人生。

大家好,这里是爱我们学院好书品读时间,今天起,我们一起读的好书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你曾经因为误解而受伤或伤害过别人吗?或者即使与最亲近的人在一起,也觉得自己是个孤岛?

亲密关系中,我们也许常常对对方失望,觉得他竟然是这样的人,或者为不被理解苦闷,觉得人生来孤独,心境越来越苍凉。

然而,你是否注意到,这些判断都只是源于我们主观的认知,其实,它们未必是“真相”。

说起来有些难以理解,面对生命中最亲近的人,我们总是以为自己足够了解,足够明白。

却总是在对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指责他,最需要信任的时候质疑他,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了背影,直到伤害到来,追悔莫及。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真相?又怎么看见真相?

希望品读完今天的文章,会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想讲的是一个著名的投射测试。投射测试是一个著名的心理测试,术语叫做“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在1935年发明的,属于一种投射法个人测验。

它的原理是通过素描图像激发测试者投射出内心的幻想和精神活动,呈现测试者的内心状态和自我认知。

简而言之就是:你看到的,是你能想到的,或者你曾经经历过的。

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如此,固执地坚持“亲眼看到的就是真相,自己相信的就是真理”?

其实,很多时候是,你坚信的“正确”,换一个角度看,答案竟会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类“真实的错觉”,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咨客晓瑾特别痛苦地找到我,说她要离婚,因为撞见了丈夫外遇。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晓瑾偶然看到一个年轻女人从她丈夫的车里下来,没过多久她又在老公支付宝的聊天记录里发现了这个女人给老公的留言:“我那天下车,被同学看到,她们说我男友真帅”。

晓瑾坐不住了,跑去质问老公,老公看了一眼,轻描淡写说她就是一个同事,因为两家住得近,反正顺路,下班就载她回家了。

可是晓瑾哪肯相信,她坚信自己看到的就是老公出轨的“真相”,伤心极了,因为觉得不仅遭到了背叛,还受到了欺骗。

后来,因为这道心理阴影,晓瑾每天像防狼一样监视着老公的一举一动,把老公搞得不胜其烦,两个人的关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讽刺的是,真相最终被查明,那个年轻女人真的只是她老公的同事而已,的确像她老公说的那样,仅仅是顺路回家。

晓瑾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随即又对自己的鲁莽愧疚不已,觉得她的猜疑不仅伤害了自己,更伤害了最应该信任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实原本是简单的,可是一经过大脑演绎,事实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剧情。

我们的大脑就像滤镜,通过大脑“看”出去的事实,其实早已经被加工创作,带着我们自己的色彩,这层色彩,源于我们的经验和恐惧。

我们无比认定自己的判断,认为那就是真相,实际上,真相还远远未被触及,我们只是被困在自己的认知里罢了。

正如晓瑾,她看到的是丈夫背叛她,是因为她曾经遭受过背叛,这个场景让她回想起了自己不幸的经历,激发了她的不安全感,消解了她的理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晓瑾这样的人,他们也许单身,也许恋爱,可是总抱怨自己不幸福,从没得到过爱。

其实是因为,他们不够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一路走来经历过怎样的创痛、恐惧和眼泪,不明白自己一眼看出去的,其实只是过往经历带来的恐惧和体验。

你是谁,就看到别人是谁,当你与自己为敌,则全世界与你为敌。

如果你对恋人失去热情,就看到恋人对你失去热情,你看到自己不配被爱,就看到别人不够爱你。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忠诚。

一个经常出轨的人,就会认为别人也在背叛他;一个讨厌自己的人,就会觉得所有人都厌恶自己。

然而改变的钥匙永远在自己手中。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恐惧、局限、渴望和种种经历留下的痕迹,我们就会离真相更近一些。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望出去的世界那里收回视线,循着这些变形的真相,走回到自己心里。

好了,今天的品读就到这里了,总结起来观点只有一个:

你认为的真相,是过去的经历带给你的种种体验和认知,未必是客观真实。

“门外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愿你带着一双向内的眼精,在找寻真相之前请先深入自己,在对自己越来越深的理解中突围幻象,更靠近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