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点映就好评如潮,正式上映三天票房破四个亿,豆瓣有37万多人评价,评分9.0。这个成绩在国产电影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比去年的《战狼2》势头还猛。
媒体对这部影片深度解读,从演员到剧本,从选材立意到社会性,媒体人解读出我们应接不暇的内容。这就像是一阵风,过去之后,大家还能记得哪些?
每个人眼中的《我不是药神》都不同。那么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最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是什么?我说说我的观点。
1、如果我或我的家人生病了
这部片子让我感觉非常沉重,无端的生出一种对于未来的恐慌和对财富的渴望。
影片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有一种病最难治,穷病。”这也是大多数普通人内心最大的恐慌。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酒吧经理为了程勇砸在桌上的前去台上跳脱衣舞。电影院里很多人在发笑,而我笑不出来。我觉得尽管那个酒吧经理盛气凌人,但依然屈服于金钱之下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不是的对他盛气凌人的惩罚,而是对人在金钱之下无能为力的讽刺。
这个场景里,给了思慧一个特写镜头,她看着台上的酒吧经理,红了眼眶。
很多人会以为是她为自己曾经站在这个舞台上扭动腰身而难过,而我却觉得,那一刻她在内心也原谅了酒吧经理之前的为难。
生病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类共性问题。影片中的人说不定哪一天会变成我们。而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现在的能力,又能够让自己活几天?
生,是平等的,但贫富差距却让死变得不那么平等。
当到了用钱去买生命的时候,几个人能够真正的看淡生死,原谅自己的贫穷?
所以,这部影片对像我这样最普通的观众来说,最现实的意义是警告,“快去赚钱”的警告。
2、当我处在舒适区
人们喜欢看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故事,喜欢看小清新式的唯美爱情,但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那些虐的你后悔去看的悲剧故事。
我们通过温暖的亲情,浪漫的爱情,无私的奉献,伟大的牺牲来歌颂这个世界的美好。人们接触的更多的是教化类的作品,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种直击现实,触碰每个人精神底线的作品,很少很少。这几乎成了一个无形的框架,约束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但总有一些勇于挑战的灵魂,他们敢于去挑战,为更广阔的内容生产,也为让人看清更真实的世界。
徐峥作为一个电影人,具备了这样的挑战精神。
“生不起病”这个必然会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话题很少有人去碰触,但徐峥去碰触了。他不是的一个,我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
《我不是药神》这个片子,就好像在盛世欢腾歌舞升平的美好华丽外衣上割了一个口子,你还没觉得疼呢,先觉得丑。等反应过来之后才恍然醒悟,捂着的口子只能溃烂,最终会侵蚀华美的外衣,丑态毕露。
那些敢于“割口子”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人。他们挑战规则,企图打破规则,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在现行规则不能更好的情况下,就要改变规则。
影片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程勇的付出有价值更有意义。
这也向我们暗示了挑战精神的胜利。毕竟,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在这个“活着不难,活好不易”的状态下,是否敢于走出舒适区,去为自己创造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