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

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_第1张图片
枯荷听雨摄

有一年的冬天游览颐和园,西堤处正按照康熙时期的《耕织图》进行实景恢复。出于好奇,便对这《耕织图》的产生背景作了了解。康熙在位期间,重视农桑,以农为国之根本,由46幅以四季农事组成的《耕织图》构成形象的记录。翻阅本地史料,无意地发现这套著名《耕织图》的作者,原来是我们济宁老乡,是清康熙朝宫廷画家三大派之一。这三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唐岱、焦秉贞、 冷枚,而冷枚又是焦秉贞的学生。

史料对焦秉贞的记载很少,只知他是山东济宁城区人,字尔正,生年不详,卒于1715年。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

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比焦秉贞名气大得多的,是他的代表作《耕织图》,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为迎接“社稷”祭祀大典而绘制的。这套《耕织图》由反映耕种纺织等农事内容的46幅画面组成,画成后,康熙皇帝又亲为《耕织图》写了序,题了诗,力劝国民努力耕作,为大清帝国的富强而多作贡献。因为作品是依照皇帝旨意创作的,故又称为《康熙御制耕织图》。

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耕织图»在前朝便由来以久。南宋绍兴年间,曾由当时的画家楼俦作《耕织图》,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楼俦版的《耕织图诗》,共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清康熙帝南巡时,得见楼俦的《耕织图诗》,对织女之寒、农夫之苦,甚是感慨,故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的基础上,重新绘制,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可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清版的《耕织图》是焦秉贞艺术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对于清初历史及其绘画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清代张庚在《国朝画证录》一书中,称其画法:“其位置自远而近,由大及小,不爽毫毛,盖西洋法也”。后代学者也将焦版与楼版两套《耕织图》相比较:认为焦秉贞学习应用了西洋透视法作画,故“楼图简单朴素,而焦图则纤细丽都。”

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里说的西洋法,是指西方绘画不同于中国的绘画方法。中国绘画主要用线条来勾勒形象,而西洋画法用明暗来塑造人物,并在绘画中应用了焦点透视的原理,因此,西方绘画能传达出一种更为真实的效果,即形似。

清代康乾之际,正是西洋绘画艺术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焦秉贞与意大利宫廷画师郎世宁都是中西绘画艺术结合的大胆探索者、实践者,两者也是融合东西方艺术的成功者。焦秉贞以国画技法为基础,大量借鉴了“西法”;而郎世宁则比焦秉贞稍晚,他于1715年来到中国,而这一年,正是焦秉贞的卒年。这也说明焦秉贞是最早引入西方绘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色浓重艳丽,布局紧凑,细致工整,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焦秉贞生活的年代,济宁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小地方,宫廷画师职位不高,没有更多的记载也属正常。至于他在故乡的种种背景信息,后来又是怎样入宫廷做供奉,更加不得而知了。好在一套兼具史料与艺术价值的«耕织图»,令济宁人焦秉贞的名字流传于世。

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后代的济宁,收集网罗了这么多的名人名士,却在本土历年的名人榜里,没有看到过焦秉贞的名字。

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济宁人焦秉贞与《耕织图》/日更6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