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06】借力形势,顺势而为

【子曰:“晋文公谲(jue)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晋文公,就是重耳;齐桓公,名小白。两人都是诸侯盟主,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尊崇周天子,维护中华世界的秩序。谲,是诡计,玩弄手腕。孔子说:“晋文公好玩弄手腕,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玩弄手腕。”

       这两个人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实际上是想扩充自己的地盘。按照王道和霸道的标准,两者都是霸道。之前我们说过,王道是行仁义而天下归心,商汤百里,文王以七十里,统治国家靠的就是以仁义为软实力;霸道是地方千里,带甲十万,统治国家靠的就是这些硬实力。虽然都是霸道,其也分档次。一种是凭借实力维护公道,比如齐桓公,另一种是凭借诡计维护公道,比如晋文公。

      两人都伐过楚国,齐桓公的理由很简单,直接问楚王:你怎么不进贡青茅,没有青茅就不能过滤酒中的渣滓,就做不了祭祀,另,周昭王到你这兴师问罪却没回去,该当何罪?楚王看到齐桓公这阵势,坦诚周昭王不是在战阵上死的,而是回程路上淹死的,同时恢复了进贡。晋文公伐楚,是因为楚国攻打宋国,在宋国求援的情况下开始的。晋文公先是用了“围魏救赵”,攻打了楚国的姻亲卫国和曹国,又纵横捭阖,结盟了秦国和齐国,逼着楚国退了兵。

      从孔子对两者的评价来看,他更认同齐桓公的做派,不认同晋文公的做派。齐桓公实力雄厚,有自己的胸怀,不跟用箭射他的管仲计较,还充分的发挥了管仲的才能,发展经济,治理国家。晋文公实力不够,只能靠自己的本事在众诸侯国中生存,尽管孔子认为他好耍手腕,那也是生存所迫。孔子褒齐桓公,抑晋文公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的。

      齐桓公在晚年,没听管仲的话,任用了奸臣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在他病重临死的时候,三个公子党羽竞相争位,都没有人管他,几乎是饿死的,尸体在床上停了六十七天,尸虫都爬出来了,在争位完毕后,新君才将其入殓。齐国的霸业,一世而亡。晋文公因为常年流亡在外,年轻时在外流亡十九年,继位的时间没有齐桓公长,国家实力也没有齐桓公那么大,凭借自己的手腕,让晋国立于众国之中,晋国的霸业还持续了一百年。

       从国家实力和延续的时间来看,齐国强大,但是迅速衰亡,晋国较小,持续生存。这样的对比有点像现在的大公司和独角兽。如果大公司只是靠能人撑起来,那么当能人犯错,或者逝去的时候,大公司就会走向衰弱直至灭亡;如果小公司靠的是以业务价值作为自己生存的出发点,即便能人离去,没改变一贯以来的行事风格,竞争力还会持续发酵,从这个角度来看,晋文公所谓的“手腕”,也是其生存之道。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06】借力形势,顺势而为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06】借力形势,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