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 旧文重发 -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写在吉卜力坚持了这么多年之后》

宫老还是按捺不住寂寞。
推出了CG短片《毛毛虫波罗》,吉卜力的手绘部门基本上还是“解体”的状态。
不过振奋人心的是下一部长篇《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要在2019年上映,不过依然是CG为主。
旧文重发一下。


2014-08-04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写在吉卜力坚持了这么多年之后
今天看到了消息,说铃木敏夫出来宣布把吉卜力的动画制作部门“解体”,因为相对于过高的制作成本,动画的盈利已经不足以运支撑整个工作室的运营。我倒没有过多的震惊,该来的总会来的。幸好宫老坚持了这么多年。
去年的借着《起风了》,宫老宣布隐退。一时间微博上哀鸿遍野。也有一些人说考虑到宫老不甘寂寞的性格,只要吉卜力还在,宫老就会回归。
但是今天的确切的消息是吉卜力已经决定“解体”了动画制作部门,只保留三鹰森林美术馆和版权的管理工作。于是乎,出来了这样的一个论调“一个时代结束了”,我只是觉得宫老和吉卜力坚持的太久了太久了。今年高畑勲的《辉耀姬物语》几乎成了绝唱,但是真正的绝唱的影片落在了《思い出のマーニー》。
其实想想,自从《千与千寻》以来,吉卜力几乎是在用一己之力抵抗着全世界3D动画的大潮。
用高畑勲的话讲“什么铅笔速写比装裱画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前者的生命更多,形式更少。随着导入了形式,连带也使生命丧失”
或者套用黑泽明的一句话“火枪的出现,可以使懦夫杀死武士”,时代真的已经变了,以至于就连吉卜力也坚持不了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伤感,总之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最后几年吉卜力的作品的品质呈现的是一种令人绝望的下滑,从“悬崖上的金鱼姬”到“偷东西的小人埃利亚”甚至是“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并不是说这些影片不好,而是吉卜力之前的光辉过于耀眼,从《风之谷》到《天空之城》到《幽灵公主》。还有风格另类的《红猪》和《我的邻居山田君》以及感人肺腑的《侧身倾听》,厚重深沉的《萤火虫之墓》。吉卜力几乎没有失过手,但是《悬崖上的金鱼姬》《偷东西的小人埃利亚》《虞美人盛开的山坡》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不可弥补的失误,金鱼姬的低龄化,偷东西的小人主题略显混乱,以及《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情节拖沓,前后脱节,情感铺垫极其不足,或许真的能感觉到吉卜力的力不从心。最后的《起风了》真的算是回光返照了一下。至少我是觉得《起风了》非常完美的捍卫了宫老的水平,但是也无法挽救吉卜力在动画创作上的穷途。
或许很多人觉得我对于吉卜力太严苛了。其实不是的,我至今仍然觉得吉卜力代表了动画领域能到到的观赏性和思想深度最完美的组合。吉卜力一直是顶尖的作者,就像一个老年的剑客,细数着青年时期的风骚,但是无法避免的是身体的衰退。尽管,我刚刚批评的这几部影片已经要比其他同水平的影片已经高出了一个层次。但是相对于吉卜力自身的辉煌来讲,真的是不可避免的衰老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对于吉卜力来讲,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宫老的《起风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好,作为一生的绝唱,几乎找不到什么大的瑕疵。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但是不喧宾夺主。最后竟然意外的成为难得的一个泪点。主角对于飞翔和天空的向往与战争杀戮的现实的对比,最后主角感觉自己梦想的破灭后,那种内心的崩塌。处处都是举重若轻的手笔。这也正是为什么宫老是别人复制不了的,他的儿子宫崎吾朗的作品,无论宫崎吾朗怎么想,从结果来看,就是在刻意复制宫老的风格。但是真的会感觉《虞美人盛开的山坡》里面的女主角比起《哈尔移动城堡》的苏菲,或者《魔女宅急便》里的小巫婆真的是少了一种灵性。甚至不要说在全体吉卜力作品里存在感最强势的《侧身倾听》里面的月岛雯。当然《侧身倾听》的导演是近藤喜文,48岁因为胰腺癌就挂掉了。
吉卜力的工作方式的成本是极其高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极致的手绘风格才吸引了群体巨大的爱好者。对于艺术家们的任性,真的不好说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对于一种商业模式来讲,这样巨大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极大的回馈模式,真的是要被市场淘汰掉的。
也有人说,不对呀,存在即合理嘛。手绘终究还是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完全赞同这样的看法。就好像,在汽车没发明之前,满大街的马车。养马是非常巨大的一个行业。等汽车发明之后,就有人很悲观的说,全英国的马车夫都要失业了。但是事实呢,整个和养马相关的产业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成了一种更加高端,受众更小,更奢侈的运动。而不是大众工具。残酷的是,普通的养马的行业真的是遭到了灭顶之灾。
手绘也是一样,今后的手绘动画并不会消失,但是会转化成更奢侈的,更讲究的,小众群体。比如说几分钟的广告啊,宣传片啊,或者短片啊。只是这种需要大量的投入的长篇动画的制作真的是要绝迹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残酷也就在于此。手绘动画的行业只会剩下少量的顶端的精英,其他人则面对的是大范围的不可逆转的失业。
所以,对于吉卜力,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 旧文重发 -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写在吉卜力坚持了这么多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