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孤独其实是常态

同学兼老友约我出市区见面,约在旧西关的荔湾湖公园。她带我去吃传统的西关小吃。以前住西关时,也会常来这边逛,只是好久没来了。我们谈了谈近况,她怀了二胎,最近精神不佳,人易疲劳,犯困。原来她早上约了英语老师在公园旁的咖啡店坐来着,现在老师去上课了。

她问我是否仍每天学习,我说是。然后跟她说了最近的学习计划,且因为参加了线下的英语角,口语也进步了。

去年初我的英语还是全班最差的,从去年底开始,我就决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当她看到我一天比一天进步时,有了很重的焦虑感。她做外贸的,工作上能用到一点英语,主要是邮件,不需要什么口语。所以她的口语也很差,发音还没我这个自学的好。我鼓励她,介绍了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和视频给她。不过她的自我学习力还是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最近她下决心请我们学校的英语老师一对一教她。练了几个星期,发音有进步了,她的信心又回来了。

我问她最近是否还有练发音。她说现在一学习就犯困,又说老师也叫她不要放弃,要坚持学习。她的二胎是计划之外,她本无意生二胎,所有之前的生活规划,时间安排,旅游安排等等都要改变。她现在的心态和情绪还是很受影响,又回复往日的焦虑,甚至连人生模式的心理学实修课也不听,不觉察,不做作业了。

聊着聊着她又感叹学习的枯燥,因为每天除了工作之外,大部分业余的时间和周末的时间都用来练习,一个发音重复到嘴巴酸了,麻了,嗓子哑了。每天端坐着看学习视频;反复听音频;看书,写作,……没有那种脱口而出,轻松流畅,满怀喜悦的感受,只有独自做训练,面对压力,承受寂寞和孤独。 

生活中,总避免不了有孤独的时刻,但是不是真正的孤独,我们还是需要去分辨清楚。​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它是会消耗人的能量。当感到孤独时,要问下自己“我的这种独处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选择?”

是主动的去选择一个人独处,并且保持着开放的感受,与他人链接,与世界链接,肯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会赞同自己,接纳自己——那这一种孤独,只是你选择了一种单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还是会感到与别人,与这个世界,朋友、亲人、还有花花草草树木等等有一种链接。你是享受这种单独状态的。

如果是被动的,你感受不到跟这个世界链接、跟他人链接,这样你才会有一种空虚失落感。而这种感受会消耗你的能量,你的情绪会越来越低落,甚至抑郁。

很多人有学习的心,但没有吃苦的准备。一开始信心满满,以饱满的激情去学习,但一段时间过后,因忍受不了那种寂寞枯燥,他们就退缩了,放弃了。要掌握一门学问,达到熟能生巧,总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专注,从陌生、笨拙经过无数次反复的练习到熟悉的过程,才会有巧的成果的。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乏味是必然的。如那些作家,他们创作一部小说,经常都是每天伏案几个小时,连续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独自呆在书桌前去创作一部作品。又如那些科研人员,他们在实验室里无数次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动作,专注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上,一天一天,经历很多失败之后才获得成功。

人生路上,其实风花雪月,享受掌声的时刻并不多。真正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很平淡,很普通的。很早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别人的优秀真的与你无关?》,讲一个18岁女生闫隽永被剑桥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的事。文章讲述了这位学生因为看了电影《沉默的羔羊》而决心从事心理学专业,即使父母反对,无任何老师指导,依旧动摇不了她,说“没有老师我就自学。”她自己抱着外国的大部头心理学原著去啃去记。在十几岁的花季雨季,选择了不去和同学逛街,扮靓,游乐,拍照,追星,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独自在房间,在图书馆看书啃书,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和精神啊!

有些人可能确实有较高的天资,和普通人相比他们很快就能掌握一门技能,但我更相信他们只是更容易投入和专注而已。不过即使我们走得慢,只要决心够,愿意花时间投入进去,那么无论过程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有信心去克服它,收获到想要的果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路上,孤独其实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