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到了”是目的,“学到了”是惊喜

伴随着暑假的到来,许多家有幼童,又要上班的家长们集体焦虑了——没有人手带孩子。

作为焦虑份子的其中一员,我从放假前的一个月,就开始物色暑期班,但都不尽如人意。要么是托管天数太少,要么是离家太远接送不便,无奈的只得作罢。

每天我下班回到家,大宝都会告诉我:“妈妈,我开了小猪佩奇给妹妹看,我陪着妹妹一起看。”但是,成天看电视也不是个事儿,为了不让大宝太过于无所事事,同时考虑到幼小衔接,加之大宝对英文动画片很感兴趣,思索再三,我花了重金给大宝报了个英语课程,每周1至2次课。


幼小衔接,接还是不接?

关于幼小衔接,我有个有趣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大宝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园长在家长会上郑重告知:我园响应教育局的号召,不开设幼小衔接课程,不设文化课内容,请家长们理解。相比起文化课程,我园更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当初听到这个通知,感觉很有道理,童年嘛,好好玩,培养好习惯就挺好的。

而在近期,一位朋友的孩子面试小学,面试老师问:“你会算数吗?可以算到多少?你会跳舞/唱歌/画画/英语吗?”

可以看出,不同立场的教育者,对于“幼小衔接”的认知理念,本身就是衔接不上的。这也是现实所迫吧,毕竟,教育减负的愿景与择优录取和升学率等指标,暂时还并不能做到相辅相成、彼此成就。所以,对于“幼小衔接”与“素质课程启蒙”,我一直抱着开放的态度:不强迫,不排斥,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


素质课程,是启蒙还是挖坑?

从大宝4岁开始,我就带他参加艺术启蒙课,周围大环境对此还是认同多于反对的,认同的不必说,反对的无非两种声音:

第一,孩子还小,去学这些艺术课是瞎折腾浪费钱,净瞎玩儿,会有什么用处?

第二,孩子还小,参加这种教画画的课,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其实,参加艺术启蒙课,并非为了培养出一个艺术家。瞎玩儿就对了,玩到了是目的,学到了是惊喜。

再说第二种意见,也是难以成立的。如果说老师教绘画技法就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那么孩子从绘本图书里头临摹的画法和风格,也很难保证绝对不会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势。学东西,模仿,通常都是很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步也是自然发生的,无需刻意地贴标签。孩子是需要引导的,而引导不等于限制,有个良好的启蒙,对于孩子感知和认识世界,必然是正面的。

这么说吧,艺术课的重点并不在于让孩子画得多么正确好看,而在于让孩子认识到丰富的作画工具和创作形式。事实上,我家大宝在上了两期艺术启蒙课之后,作画的画风还是相当自由的。而老师确实也向我反馈过,说孩子比较有自己想法,画得有些天马行空。我也笑着接纳,并感念老师的用心,但我心里会觉得:保留自己的特色也很好,不需要太中规中矩~所以,是否限制孩子创造力,关键还得看家长自身的观念。


学前素质教育的“实用价值”

如果说让孩子上素质教育课程,真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倒也不尽然。至少是有两个好处的:

第一,这些课程,能短暂地解放家长的身心。孩子有东西可玩,我有点闲暇可以放空。毕竟,一个职场二宝妈,也不能完全让孩子填满所有时间,仍需要有一点短暂的“自由”。

第二,现如今多数孩子都会学习一到几个小技能。家长无需再固守“我们小时候啥也没学,现在不也挺好”的信念了,毕竟,真的是时代不同。如果让孩子在一个大家都懂点艺术会点英语算数的情况下,当个啥也不会,只会傻玩的异类,容易导致自卑心理。

因此,这里总结了四点原则,以供分享:

1、不强制不攀比,一切以孩子兴趣为前提。选择课程之前,应注重孩子喜欢什么,而非家长希望孩子学什么。

2、不固执不排斥,顺应孩子发展特点。当孩子明显表现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细心观察并予以引导,了解孩子意向,并可先到一些靠谱的机构选择免费试听课程。

3、理性对待课堂反馈,注重与老师的沟通。要知道,孩子的课堂表现对老师的工作热情、甚至可能对薪酬都是会有影响的,所以我们也无需苛求老师要给到孩子多么大的自由。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而引领孩子何去何从的方向,仍掌握在家长手中,沟通协调很重要。

4、孩子开心,大人便利,又能各取所需,就好。


好了,最后,附上我家大宝在两期启蒙课之后的涂鸦,可以看到,画风还是很自由的:

“玩到了”是目的,“学到了”是惊喜_第1张图片
图片原创

末了,祝您健康、平和、喜悦。在学前教育资源繁多的大环境里,找到适合孩子、适合自己立足点,“玩到了”是目的,“学到了”,是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玩到了”是目的,“学到了”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