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到底是离我们有多远

催眠,被催眠了,是我们的口头禅。那到底什么是催眠呢?廖阅鹏的《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这本书,适合有好奇心了解“催眠”的人入门阅读。
催眠到底是离我们有多远_第1张图片

什么是催眠

催眠,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是19世纪,被视为现代催眠学之父的詹姆士·布莱德(James Braid,1795~1860年),借用希腊语hypnos(希腊神话里的睡眠之神)创造了催眠(Hypnosis)、催眠术(Hypnotism)等术语,他当时的见解是“催眠是一种神经疲劳而引起的睡眠状态”。容易误导人们以为“催眠=睡眠”。

在汉语里,“催眠”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日本的学者翻译来的,然后传入中国,一路沿用下来。一百年来,“催眠”一词也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习惯用语了。

无论是英文的Hypnosis,还是中文的催眠,都不是最精确的词汇。作者认为,催眠是直接与潜意识沟通的艺术,是一门研究如何帮助人进入改变意识状态然后进行内在运作的学问。

我的简单粗浅的理解,催眠就是绕过你的思想防御系统,抵达你真实想法(意志)的方法论。

为什么要了解催眠

如我这样的多数人,以为催眠是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冷门玩意儿。跟我们不了解的很多东西一样,是片面、神秘、标签化和抽象的。

但在作者这样有丰富催眠个案治疗经验的专家眼里,催眠是多层次、立体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比如你看电视广告非常投入吧。就是常见的“广告催眠”现象。另外,脑科学的发展,很多商家在产品设计上,不触发用户的防御系统,直接接触你的潜意识,也是运用催眠的成果。如果你不了解,很容易不知不觉“被套路”。

书中介绍,催眠具有心理治疗和自我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并教授了5分钟搞定自我催眠。

了解催眠的五大要素,专注、放松、深呼吸、想象和暗示。懂得催眠是一种很有效的助人放松的方法。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懂得一点自我催眠,或者知道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催眠师,来帮助减轻压力、焦虑、失眠、痛苦,也是不错的。

催眠有什么用

通过连续、反复的刺激,引导受术者进入一种高度可被暗示的意识状态,这个过程就称为催眠。当人进入一种身体放松、内心宁静的状态,而且意识清晰,甚至比平常更清晰,我们就把这个过程称为催眠,把这种状态称为催眠状态。

催眠教会我们专注而放松

专注而放松的状态,生命才真实不虚地存在,才能发挥最好的能力。专注而放松就像是中央车站,到了这里,交通四通八达,你就可以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要达到这种状态,有一个称为“明镜之心”的练习:进入练习阶段,你在看到、听到、闻到的时候,都“看着”这些感官感受流过,不分析、不思考,让自己的心像镜子一样,单纯映照出世界的模样。

随着练习,你的感受能力增强,会观察到自己心里面有很多惯性反应,例如,忍不住命名、忍不住联想、忍不住有情绪出来......

完全无为,什么都不做,只看着这一切进行,其实挺难的。正因为难,才需要反复练习。

同样的练习还有冥想。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冥想是放松而专注最好的练习方式。冥想蒙着宗教的神秘面纱,就是因为它的好处,很早被修行者发现,并始终践行至今。

冥想是一门“停止思考”的技术。如果你没有练习过冥想,找个安静不受打扰的地方,以自己舒服的姿势坐下来(可以盘腿,也可以就坐在椅子上),闭上眼(也有人可以睁着眼),跟自己说:“我现在要心无杂念地坐着,什么都不思考”。

最正常的情形是,不超过1秒,各种杂念会跳出来,你的注意力会飘动、游离。你还会追逐那些念头,过很久才会意识到:咦,不是说好啥都不想的呢?

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随时在放电,时时刻刻产生各种念头,如流水相续不断。不加训练,注意力是分散的,“妄想纷飞”是正常现象。即使锻炼多年,不注意还是会陷入这种状态中。

通过以上的练习,享受持久的宁静。

催眠引导我们认识真相

催眠治疗的最高指导原则,只有一条,就是引导受术者看见真相。

人生好的遭遇是好的,坏的遭遇同样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养分。所以,看清真相,而不是将痛苦忘记、压抑,更有利于成长。痛苦不需要忘记,遗忘是一种压抑,日后只会造成更大的问题。要超越痛苦,需要我们愿意面对真相,勇敢探索,正面启发。

比如戒烟,受术者被催眠后,催眠师引导他找到吸烟的真相,也就是背后成因:
为了获得同事的认可?
为了认同父亲?
因为学习别人读书、思考的仪式?
为了表示反叛的特立独行?
......
找出真相,有没有其他方法,不抽烟也能达到原有的效果,这样才能让戒烟成功率更高。

这本书讲了很多个案,也列举了一些催眠治疗前后的比较,突出正规催眠师,高质量催眠术的神奇效果。但是没有实验出处,无从查实验报告的源头,让可信程度降低。作为一本入门了解催眠的书来读吧,消除我们对催眠的偏见,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催眠到底是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