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感思行34——《中庸》大神是怎样修炼的

18.12.13

今天读《中庸》,在书中孔夫子举大舜行中庸之道,用之于民的例子。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询问且喜欢审察那些浅近的话,他隐瞒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好处。他掌握好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折中的办法,这就是为何他被尊称为舜啊!”

这段话中,孔子想表达的是大舜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他哪里来的智慧!

看到百科中的解释,还是觉得有些浅了!

大舜是被几千年来中华历史神话了的人物。必定有他过人之处。这段话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好问。

大舜帝,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都会问些什么呢?问所不知。问问所疑。

不知道的东西,看见了,听到了,想到了,要问。这叫博学之。

知道的东西,没弄明白,还没弄懂事情的原委,要问。这叫审问之。

我们古人讲不耻下问,这是一种精神。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掩盖小人的恶行。宣扬其善心善行。这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吧。大家看到的都是美好的。即使有人想作恶,也要三思而后行吧!

不过“隐恶”,毕竟还是有“恶”的。不如“遏恶扬善”来的究竟。

第四,折其两端,用中于民。

在这里的两段并非两个极端。而是八卦中阴阳鱼的两段,是非,善恶,阴阳,男女。讲的阴阳和和之道。不固执己见,要听信于民,取决于民。对百姓好的事情就去做。

好问。用白话来讲,就是多向别人请教问题。这就是接受别人,用别人之长。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的让我们无法想象,高速的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我们更要好问,博学之,新的,旧的都要去接受,兼容并蓄,不能满脑子都是新鲜事物,忘了老祖宗的根,也不能,每天在哪里子曰,子曰的不与时代接轨。孤陋寡闻只能自误,不能误人。

好察而言,是让我们不要只想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要学会观察事物本质,洞察人心。在这里说的也就是人的情商。情商不是谁能够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活动中一点点积累,不断的锻炼出来的。有人说,有些孩子他天生就特别讨人欢心,会看脸色。这是耳濡目染,环境造就的。

说到“隐恶扬善”人性就是这样的,都有善恶之分。只不过圣人更注重的是个人的思维。认为,把“恶”遮掩过去,行其善。

“隐恶”,说明恶事还是有的,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遏制期恶事发声。我们又不可能把所有的恶事都遏制在未发之前。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用了“隐恶扬善”,而不是“遏恶扬善”。

做事情,要用之于民取之于民。也就是现代社会讲的“民主”。判断事情要知道用中之道。不能辟焉,一有好恶,做事情就会骗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

通过了今天的学习,懂得的做事情要善于观察,不耻下问。看待和处理事情要懂得中和知道。不要被其他人,和自己身上的恶心所蒙蔽。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感思行34——《中庸》大神是怎样修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