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音乐剧为什么能崛起?

8月18日、8月19日,这两天都是煎熬中度过的。喜欢的歌手在北京开了Live Concert,第一没抢到票,第二不一定能去。

于是网上云吸,各种翻repo吸遍所有文字(全靠脑补画面)照片(各种保存)录音(其实音质令人窒息)视频(晃得一批)。

为什么我说音乐剧,却想先提这两位歌手呢?其实,他们两位是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主演——莫扎特和萨列里的扮演者——Mikelangelo Loconte & Florent Mothe。

他们本就是音乐人,曾经只是闷头创作却无人问津的“愣头青”,后来因为法扎(法语《摇滚莫扎特》简写)名声大噪,大家才开始关注他们自己创作的音乐。

八月这两场北京的演唱会,只有站票,价格不菲,然而三分钟内全部售完。

也是一月,法扎在上海进行了持续约为一个月的演出。有好几个狂热粉丝每天都去看、都去录,场场有新的感动,天天有新的感想。

十月,法扎剧组将在台北巡演;今年年末,法扎还将在五个城市展开中国站巡演......


昨天,一个朋友推荐我看《Hamilton》(《汉密尔顿》)。我一直以为她不看这种音乐剧之类的东西,毕竟音乐剧的时间较电影来说很长,剧情又不足够有趣,基本上全场“一言不合就开唱”,但她真的非常激动地给我“安利”这部音乐剧的优点。

班上同学给我安利经典剧目《猫》,老师上课放《歌剧魅影》,周围很多人开始看音乐剧,谈论《摇滚红与黑》《悲惨世界》《亚瑟王传奇》等等......


音乐剧成为一个全新的热点。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崛起”的情况呢?(下面主要以《法扎》《汉密尔顿》为例分析)

第一,题材的变更。曾经,音乐剧以自编剧本为主,而这十几年来,新编的音乐剧都以一个历史名人为中心,围绕这位名人编写ta一生中比较大的事件。一般分两条线,一条是感情线,如《法扎》渲染的康斯坦斯、《汉密尔顿》塑造的Elisa;一条是事业线,如《法扎》中莫扎特写《后宫诱逃》后事业步入低谷、《汉密尔顿》中汉密尔顿成为国父等等。这些事件都是真实事件,同样也是改变主角命运、特别重要的事件,稍有了解的观众会很容易“入戏”。也有很多以经典名著为蓝本进行改编,也基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于是,增强了观众与音乐剧的联系,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更有兴趣将音乐剧听完。

第二,表现形式的与时俱进。音乐剧的唱法不全是歌剧类型,从演出者的音可以听出发声系统是相同的;歌曲的结构也比较相似,主旋律会多次重复,reprise多变调;但是节奏完全不是歌剧类型。比如《法扎》把摇滚带入编曲,重金属音乐配上中世纪的服装,味道极佳,感染力极强。《汉密尔顿》中的音乐里,rap占了60%以上,基本上不管是串场过渡还是多人对话或是自表心声,都用富有节奏感的rap作为其形式。

当然,也有音乐剧自己本身的优势,比如以“歌曲”“舞蹈”等较为直观、同时审美能得到满足的方式讲述故事,语言通俗化、歌曲流行化,是一种更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


这几年来,国内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剧正在不断被引进,满足我们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需求。

但是国产音乐剧的水平怎么样呢?这方面能否也“崛起”呢?

我们拭目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3音乐剧为什么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