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

回顾自己5年来的学习方式,是比较简单、低效的。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茫茫然,期末搞突击,即使没有挂科,也好不到哪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脑袋中各种专业的概念模糊不清,似是而非,这就是没有认真学的副作用。现在后悔也没什么用,最主要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把知识给学好。我坚信着“不可逆”的这个概念,一旦在学习上突破了某个点,就自由了,学什么都快。

该好好静下来思考学习本身这件事情了,学会怎么学习(磨刀),才能更有效、有质地去学更多的知识(砍柴)。关于如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我所了解到的有四个方面。第一,掌握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第二,寻找概念之间必要的联系。第三,找出可量化的进度标准。第四,在实践中校正理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_第1张图片
如何学习

如何掌握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目前我的做法是,先背诵、默写概念,强行记忆之后,在试图用之前的印象去推导整个概念包含的内容,因为一个概念从定义上基本浓缩的所有内容,剩下的就是方法论了。当完成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大部分内容之后,就开始做题目,观察、分析题目的考点与自己所关注的知识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问为什么,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一致,也要问为什么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量化的进度标准,如何计算每天进步了多少?什么样的进度才是合适的?每天记多少个概念才是合适的?怎样才算记住了?如何确保自己能记得牢固?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到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和哪个概念需要注意鉴别?要掌握完这门专业,别人一般情况下需要多少年时间?怎样才算进入了该领域的前25%?哪里是舒适区、哪里是学习区?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有必要回答的,但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标准和答案,貌似只能凭感觉,只有在践行中进行调整了。

不过,倒是有听说过一个判断自己是否学会了的标准,那就是“教别人”。如果你能把刚学到的东西把别人也教会了,那么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它。但,该去教谁呢?基本上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听你说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

貌似发现了自己不喜欢学专业课的一个原因了——没有具体的反馈。写作这件事,每天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多少字,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看得见的反馈。学经济学课,每天都可以通过思考,举例子、留言来判断学到什么程度了。但是,专业课这东西我还真没想过具体的量化标准,每天该学多少,自己每天记忆的极限容量是多少,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就暂停,都通通不知道。以前都是一直使用工业化时代的思维,猛的学,一口气啃到底,虽然能暂时记住应付考试,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是模糊不清的,学的快也忘得快。

今天的反思结果:1、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学会了?以教为学,如果自己是老师该怎么把这个内容教官明白。2、每天该学多少?慢慢摸索自己的容量,又少到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