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六问》

只看自序就非常美。

《教育六问》作者鲍鹏山,在作者简介部分,如下: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等。出版《寂寞圣哲》《孔子传》等。2013年创办浦江学堂。成就如此多,感觉能读到他写的书,是不是赚到。

在自序里,他写到:一、此书为回望之作,以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人生三乐之一,教育曾经拥有高尚的内容。二、此书为失望之作,以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在功利主义和工具崇拜的双重推动下,教育所不可缺失的那些固有的价值,正在流失以至于被人遗忘。教育,似乎已变得不再美好,不再具有诗意,甚至缺乏人性。三、此书是眺望之作,身处今日之教育,回望曾经的美好与高尚,不免浩叹。其智慧,其愿力,也必将托起教育的未来。

一、教育何为。谈到“得”与“德”,我们的教育,教到最后,我们的孩子,我们一国的国民,都能够“止”。“止”,是安详,一个人安详,不浮躁,不焦虑。唯止能止众止。只有平静的水才能让很多人在旁边照一照自己。安而后定,定能思考,思考能得,“得”也就是“德”,就是获得一种品德,一种品行。

二、教师何为。凡有良知的学者,一定会关心教育。好教育是相通的。“为人师”应有“诲人不倦”,不嫌啰嗦的热情。在教育层面上应有三只手“第一,动手;第二,援手;第三,拍手。”很多时候,知识的主要承载者是师。由师传道,由此谋生谋智谋道。

三、何为素质(上)。读书不为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学习对人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变化气质”。提升境界,塑造心灵,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四、何为素质(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唤醒生命力,发现真善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判断力以及价值观,都是对善的认同,必当仁不让。

五、经典何为。中国教育是没有宗教的背景。我们的信仰体系是圣贤,而不是神灵,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儒家经典简直太成功,它以世俗的形式来自治,且作为教育资源。并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第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社会;

第二,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

第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

儒家思想代代传承,形成民族特色,文化认同。

六、何为教材。体现民族核心价值观。要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气质,要有君子文化。仁义道德,忠孝节义。培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

书是有血统的。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

读完此书,我满心欢喜,胜过我原本想要的。它是一道光,愿追随这光亮的指引,照亮前路的美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