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1张图片

孟郊,唐代诗人,时人称他为孟东野,生逢盛世,却没能欣赏到盛世之下的最后一抹余晖,他的一生,无疑是命运极其多舛极其坎坷的一生。

幼年失怙百事谙,晚岁穷愁形影单。留得清寒苦吟句,游子天涯竟何堪?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惨事都被孟郊一人碰上了。在璀璨的中华文明史灿若星河的天才巨匠中,一生悲苦如孟郊者,恐怕并不多见。

正是那些无法排遣、无力抵抗的苦难,使得孟郊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在诗歌之中,那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的“发泄场”,惊天的磨难最终催生出一个诗歌的“囚徒”,留名千古,名垂青史。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2张图片

少逢乱世,孤僻敏感

公元751年,孟郊生于湖州,这一年,表面上的大唐仍是一派繁荣景象,盛世之下,一片煌煌。

然而,仅仅四年之后,一场动乱彻底爆发,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

这一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年,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用怯生生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世界,少不更事,就已见闻太多的杀戮与逃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孩子也就是孟郊,便逐渐养成了孤独、敏感、冷僻的抑郁性格。

尤其是在10岁那年父亲去世之后,孟郊愈发的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弟弟抚养成人,正因为此,孟郊和母亲有着特别深厚的情谊。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3张图片

青年游学,终有所成

青年时期的孟郊见家中清贫难当,一人离家开始了数年的隐居生活。每日与明月孤云相伴,晨钟暮鼓,青灯黄卷,饱读诗书,遍阅经史书。

年轻时的孟郊极有抱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

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

转眼,已至而立之年,孟郊开始了自己的游学生涯,踌躇满志的他毅然挥别家乡,踏上未知的旅程。可此时的山河,早已是满目疮痍,游历之途,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令性格本就十分偏激敏感的孟郊无比震惊。

行至洛阳时,看到战乱之后萧条败落的景象,他无可奈何的唏嘘:

洛民萧条久,威恩悯抚难。

在中原大地,看到百姓生活艰辛的残酷现实,他悲天悯人的控诉: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在江南,目睹贪腐的官吏对农民的繁重剥削,他痛心疾首的吟诵: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后来在江西上饶,孟郊结识了茶圣,这一年是公元784年,孟郊34岁,陆羽52岁,两人一见如故,品茗说茶,彻夜纵谈天下大事。初逢知己,孟郊欣然题诗一首: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游历到苏州的时候,他和诗人韦应物以诗歌唱和,成就一段文坛佳话。

三十岁之前的孟郊,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踪飘忽不定,除了诗歌和渐渐微起的名声,其余不足为道。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4张图片

首次进考,名落孙山

中年之后的孟郊开始活跃,四十一岁那一年,孟郊中了吴兴乡贡。他兴冲冲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满以为能由此扭转命运。

也正是在此时,孟郊遇到了25岁的考生韩愈。由于性格相似、志趣相投,都异于世俗之人,韩孟两人很快便结为忘年之交。

造化弄人,同样才华横溢的两个人,年龄小17岁的韩愈榜上有名,而中年大叔孟郊却名落孙山: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落第》

孟郊以雕鹗自比,却不料科举落第;而那些“鹪鹩”般胸无点墨的无能之辈,通过投机取巧却能官运亨通。顿觉天地失色,日月无光,连姹紫嫣红的无边春色都蒙上了严霜。

之后韩愈名声渐起,贴心的为孟郊写了一首鸡汤:

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

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

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自那以后,已经有一定话语权的韩愈在各个场合都极力推荐孟郊,怒刷存在感,这也使得孟郊很快便声名大震!

所以说,交到知心的好朋友,莫不是人生中最赚的事情。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5张图片

再考落第,心灰意冷

孟郊重振旗鼓,第二年,已经颇有声望的孟郊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国考,无奈命运坎坷,照例又是落榜。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悲愤抑郁的他挥笔写下《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一个“再”字,已是无限心酸,孟郊彻夜无眠,不禁涕泗横流。

羁旅无依,贫寒穷困的孟郊更是看透了世态的冷暖炎凉,面对眼前重重困境,孟郊心灰意冷,近乎放弃。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6张图片

再遵母命,三考登科

所有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儿女总是最优秀的,孟母亦是如此,面对整日消极度日、不思进取的孟郊,孟母在旁一直鼓励,据史书记载,三年后,孟郊再次奉母命赴京科考。

命运垂怜,这一次终于得登进士第。

这一年孟郊已经46岁,放榜之日,他喜不自胜,挥毫写下生平第一首快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相对白居易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添几分得意。

可及第之后只是具有任职资格,可目前尚无官职空缺,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等。踌躇满志地看尽了“长安花”,孟郊在家徒四壁的凄清中苦苦等待,直到公元800年才等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官职。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7张图片

身不称职,大志难酬

年近五十的孟郊,终于入仕为官,可这样的芝麻小官,孟郊实在是不甘心,况且他以文人任武职,避长用短,做官并不称职,有力无处使,简直糟心。

好在,溧阳城外不远处有个叫投金濑的地方,又有故平陵城,此地山林苍翠,流水环绕,内心孤苦的孟郊常到此游玩,徘徊赋诗,流连忘返,以致于日常的政务都不愿意处理,也不能及时处理。

见此情景,他的上级勃然大怒,遂以废置公务为借口,另外雇佣一人代替他行使职权,并分去了他一半的俸禄。

壮志难酬,悲苦凄凉,只有写诗控诉: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

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

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

——《溧阳秋霁》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8张图片

游子一吟,千古绝唱

官做的不称心,却好在收入稳定,衣食无忧,孟郊便回到老家,准备将年迈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安度晚年。

迎接母亲的前夜,无限前尘往事涌上心头,辗转反侧的他一宿未眠,天蒙蒙亮,恍恍惚惚中,孟郊见斜屋泛出灯光,走到院子里探身过去,屋子里是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手上是一件新缝制的衣服,衣服上密密麻麻的线是那样的清晰,在灯光的雕刻下,母亲仿佛一座雕塑......

一首千古绝唱,就此现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后一千多年,无数人读罢此诗,无不为这份深深的母爱潸然泪下。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早已经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永远熠熠生辉。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9张图片

连折三子,悲恸欲绝

公元806年,受韩愈举荐,应河南尹邀请,盂郊被任命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孟郊移居洛阳,生活稍有宽裕。

可就在此时,好像命运容不下孟郊的一丝笑容,没过多久,孟郊的三个孩子相继夭折。

年近花甲的孟郊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中而无法自拔:

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

生气散成风,枯骸化为地。

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

洒之北原上,不待秋风至。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10张图片

又丧老母,孤苦而亡

六十岁的孟郊已经被命运折磨的遍体鳞伤,此时,年迈的老母亲也离他而去,孟郊丁忧居丧,孤苦无依、亲人离散的孟郊回想一生坎坷,万念俱灰,百感交集。

五年后,郑馀庆转任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奏请孟郊为参谋。孟郊应邀前往,却不幸在阌乡暴病而亡,终年六十四岁。

由于一生孤苦无依、亲人失散,孟郊病逝后,一时竟然没有人处理丧事。史载:“家徒壁立,得亲友助,始得归葬洛阳”。韩愈为其作墓志铭,张籍倡议私谥曰贞曜先生,故韩愈题《贞曜先生墓志》。

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_第11张图片

佛曰:众生皆苦。

他六十四载的生命,是一部令人扼腕叹息的辛酸血泪史。

他的痛苦来自于对家国动乱的痛心疾首;来自于仕途受挫的孤愤失意;也来自于亲子离散的凄冷与孤寂。

日月变幻,斗转星移,至今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多少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

只有永恒的经典,方能流传万世而不朽。

席慕蓉说:人是要过很多年才知道感恩的,才知道万物包括投眼而来的翠色,附耳而至的清风,无一不是豪华的天宠。

而最该感念的无不是母亲的生育、养育、培育之恩,有如三春之晖,温润而厚实。

就像我们自幼传唱的那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所以,早一点去感知,早一点去珍惜,早一点去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说孟郊:面对人世苦难,诗歌是最好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