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堂庭山》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án)木①,多白猿,多水玉②,多黄金③。

注释:

  ①棪木:一种乔木,结出的果实像苹果,表面红了即可吃。

  ②水玉:古时也叫做水精,即现在所说的水晶石。因它莹亮如水,坚硬如玉,所以这样叫。

  ③黄金:这里指黄色的沙金,不是经过提炼了的纯金。

译文:

  又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红色的棪木,白色的猿猴,透明的水晶石,黄色的沙金。

解读:

这段重点来看堂庭山、棪木、白猿。

郝懿行曰:“《文选》注《上林赋》引此经正作‘常’。”堂庭,常庭,即不庭山。

《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地大则有常祥、不庭、不周。”不庭的“不”,当读“丕”,训大。即为大庭。《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轩辕氏、祝融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是大庭氏为上古一部落名。以其曾居之地,转而为山名。”

红色的,是棪木,这种植物可以结出红通通的像苹果的果实。清阮元《尔雅注疏》:“棪木,子似㮏而赤,可食。”棪,别名连其。属阳。

白猿,历史上多以其当贡品。《元史·卷十三》:“甲辰,安南国王世子陈日烜遣其中大夫陈谦甫贡玉杯、金瓶、珠条、金领及白猿、绿鸠、幣帛等物。”《元史·卷三十三》:“丙午,封孛罗不花为镇南王。占臘国来贡罗香木及象、豹、白猿。”可见,白猿以西洋国朝贡居多。明朝鞏珍《西洋番国志·爪哇国》:“又有白鹿、白猿、白猴等兽。”古时以“白”为上,为尊,为大。明朝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校注》:“多白鹿、白猿、多蕉子、椰子、甘蔗、石榴、莲房、茄瓜。”甚至,有说白猿颇通人性者。《淮南子·说山篇》:“楚王有白猿,王自射之,则搏矢而熙。使养由基射之,始调弓矫矢,未发,而猿拥柱号矣。”《艺文类聚》九十五引郭璞《山海经图讚》:“白猿肆巧,由基抚弓,应眄而号,神有先中。”

“白”,带有中和之意味,有儒家的思想在里边。简单即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山为阴,棪为阳,山中有棪木,有白猿,正好说明这一点。有人说,解读《山海经》需要与《周易》相联系,因为它更像是《连山易》的影子。这种观点目前还需要考古文献加以验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山经·堂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