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丛林,问道妙法:善比较是一帖良方

比较,不是攀比,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可见比较是一种发现,一种在对比中的发现,它不是攀比与竞争,或者说攀比与竞争只是比较中产生的一些附带品。

在小学课本里有这么一篇文章,讲的是爱因斯坦小学时的一个手工课,老师看到爱因斯坦带来过的那张制作糟糕的小板凳问到: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说:有的。于是拿出了在做这张凳子前的两张凳子。

将最终成品的凳子与之前的凳子做比较,可以知道这张凳子到底好还是不好、可以知道做这个凳子的人用心还是不用心。

我们现在仍然流行的一个观念就是成果论,就是不论你的经历如何、过程如何,只要结果可以,那就是可以,结果不可以,那就是不可以。

其实这只是一种方式,而且只是完整解决方案里面的某一个环节。

因为只看结果,你会忽略很多现实问题,最终得到结果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风险。

比如一些公司给员工下业绩必须完成,不完成扣钱、开除,而完成的各种褒奖,但是这种的结果就会造成很多人铤而走险,违规操作,甚至违法操作,相关的案例很多,其中大众比较容易接触到的那就是保险业,时常看到新闻说某保险业务员违规操作,被投诉、被举报、闹纠纷,而深挖之下又会发现这类保险从业者在司内往往都有一定的成就,主管、主任、总监、优秀员工等。

这就是一种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典型案例。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比如从业者在也发开发上有难度这是已知结果,但是怎么改变这一结果就需要运用到智慧了,比如我们先总结原因,是因为这种难度是当地市场的特性,还是员工自身能力不足,在了解了这点后,我们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或提升员工能力、或做相关市场活动、或做其他针对性的工作。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核心处入手。

只重视结果的最后是风险越来越大、专业人才越来越少、企业即使成长也难有足够的人才里维持以及进一步发展,好多企业的失败最终都不是败在经营不善,而是败在企业人才跟不上企业发展,而传统只看结果的模式很难培养出有效的人才。

就如同爱因斯坦的三张板凳,单纯只看结果,及时是最后那一张,也无法令人满意,但是如果知道了前面两张,有了对比,那么就能够知道的更多。

这位学生是一个用心做事的人、是一个努力做事的人,并且因为他的用心、努力,他在适当的帮助下将会快速的成长。

所以昨天读书会上,有人说一帆风顺反而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只有遇到些事、遇到些困难、遇到些挫折,才能明白什么是幸福。

因为有了对比,我们才能知道的全面、知道的更具体,也才更有发言权,不然我们永远只是知道一个面。

以前南方人以为北方很冷,结果这些年一直在说北方的冬天让南方人羡慕,在北方不仅有雪,还有暖气。

以前北方人以为南方很暖,结果这些年一直再说南方的湿冷让北方人受不了。

我们生活的如何,其实在于跟谁对比,以及怎么比。

有人看到别人投资赚钱,却没有看到别人投资所要面临的风险与压力;有人看到别人悠闲生活,却没有看到别人对物质的更低要求。

羡慕别人有钱、羡慕别人有时间、羡慕别人一帆风顺、羡慕别人经历丰富,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其实自己也被别人羡慕着。

就像我们现在普遍会用到的地图、导航,其实地图、导航就是一种比较,在建立起自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路线规划的同时,还能及时的发现自己在行径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修正。

所以比较本身并没有什么好恶,如果能做到善比较,那么无疑是一种对自我认识的提升、对自我追求的明确。

那么怎么做到善比较?

其实千年前的圣人就曾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丛林,问道妙法:善比较是一帖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