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评估实践小结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摸索,(当然也没太多机会第一个产品做了快两年,第二个产品快两个月),到今天算是对启发式评估有些粗浅的认识。

执行成本低,3-5人即可组队开车。

按照尼尔森博士的说法就是“有个5个人参加用户测试,即可发现大多数(85%)的产品可用性问题。“
第一个产品,我共召集了6个人,同事加同学,一下午就搞定了。不过,事前准备和事后统计花了几天时间。可惜,没能固定下来,就搞了一次。因为当时找出来的问题,两年了也没解决多少。
第二个产品的问题找出来,也是如此。

最初,我以为好的体验是由细节叠加细节积累而成的。我认为这些被发现的问题都应该被解决。

可是这么多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这是为啥呢?

首先启发式评估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无论进行多少次用户测试,也不可能发现所有的可用性问题。而且,未能发现的最后的一个问题,说不定就是那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启发式评估实践小结_第1张图片
尼尔森公式漏洞

其次可用性不等于易用性

启发式评估实践小结_第2张图片
再次祭出宝图

曾经一度,我把可用性和易用性混淆了。摔了几个跟头后再回头重新审视这张图,突然不理解自己以前怎么会混淆的了,大圈包小圈的关系啊。

最后启发式评估是一个积极寻找反证的过程。

想要用实时证明产品可用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可以说不太可能。启发式评估只是提供一个法则,基于这个法则设计出来的产品就假设它具备可用性。这样,用户测试就变成了一个寻找反证的过程,如果发现了违反易用性、效率、反馈的问题,那就证明该用户界面具备可用性的假设不成立。

搞清楚以上三点后,跨越困惑再看启发式评估,优点又多两条。

求同存异,提高团队沟通效率。

因为统一了标准,并量化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内部沟通时提升了效率,减少了争执。同一个问题,5个人如果评分一致的话,推进该问题的改进便不会有什么阻力了。同一个问题,如果评分差异悬殊,基本上这个问题就可以搁置了,不用浪费时间纠缠谁的评分更合理。

共同参与,产生启发。

启发式评估,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虽然我的实践项目并不多,但,确实每次参与都有收获来自不同人的启发。第二个项目,因为环境所限,我只能从新入职的员工中选取愿意参与的人。在与她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我观察她们使用产品,并询问她们的想法,把可用性问题整理条目化。这个过程中,我验证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也发现了一些新奇的观点及角度。有时候因为先入为主的影响,我们很难跳出来。寻找新员工,参与产品可用性测试,真的是简易可用性测试里最简易的测试。很容易实现,你只需要让HR在新员工入职培训里加入参与产品可用性测试这一项就可以了。从制度上保障启发式评估可持续一直进行下去。

基于以上两点,个人觉得启发式评估这个方法还是满值得继续摸索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启发式评估实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