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个传统观念,叫“养儿防老”,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孩子,自然希望自己老来能够老有所依。
但事实是,许多老人为孩子付出毕生精力,到头来却成了儿子女儿们嫌弃的对象。
而他们未曾想到,不孝的果,总有教育的因。
最近,看了一部动画小短片《巨婴》。很讽刺,很压抑,但也很真实。
短片一开始,满墙的照片看起来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画面转到刚起床的儿子身上,母亲习惯地给他穿好衣服。
随后儿子玩起了游戏,一旁的父亲在看报纸,即便是吵到他了,而他也只是抬头看了看儿子,终究一句话都没有说。
儿子肚子饿了,母亲端来饭菜,一口一口地喂给继续玩游戏的儿子,然后再给儿子剃胡须,儿子还不满意地指指点点。
幸福的生活不久就被打破了,爸爸遭遇车祸意外去世了。
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家境日渐衰落,母亲只好变卖家产维持生活。
儿子却不管不顾地跟母亲要钱,只因为他看中了一款VR眼镜。
这一次,母亲因为实在没钱,所以没有答应他。
一刹那,画面跳回到十几年前。
那时候儿子一看到有什么新玩意,手一指,叫一声”妈妈“,然后妈妈就绝对能满足他。而爸爸也还是一样,从来都只负责掏钱。
看着不高兴的儿子,母亲伸手掏出了自己的肾脏给了儿子。
拿着母亲的肾脏换来的新款眼镜,儿子玩得很开心,等到他玩得饿了,再次喊母亲的时候,却发现母亲早已离开人世。
最后饿的受不了走投无路的他,钻进了妈妈的肚子里,变成了“巨婴”。
影片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虽说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也揭露中国式亲子教育的真相,巨婴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01
社会普遍现象「巨婴」
不仅苦了孩子,还坑了父母
什么是“巨婴"?
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纪和身体,但心智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呈现“幼态持续”状。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有些中国人的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在当今时代,「成年而不自立」已经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未来,「巨婴啃老」将极大的困扰中国父母。
曾几何时,“48岁名校巨婴硕士宅家啃老”的新闻刷爆朋友圈。
上海的大卫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他从小就特别受母亲的宠爱。除了学习,他从来不担心别的事情。
母亲为他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以为他回国可以大展宏图,没想到他却把母亲当成庇护伞,整整七年都没有再出门找过工作。
靠着母亲的退休工资3500元苟活,而且82岁的母亲还患有尿毒症,每月治疗费用就要2000元。
母亲多次劝导大卫出去上班,却无效。没有办法的母亲甚至是上法院起诉了自己的儿子。
结果听到律师说,即便起诉成功了,但是也还是没有办法让他去工作。
他的母亲哭着说:“都怪我,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什么都是现成的,依赖惯了...”
讽刺的是,面对母亲的哭诉,儿子大卫反而埋怨,是母亲事无巨细的照顾毁掉了他。
养儿一场,本以为是人中龙凤,却成为了蛀虫,真是令人唏嘘。
关于巨婴的新闻,真的屡见不鲜。
男子街头暴打老母亲,只因向母亲索要2万块钱还银行贷款,母亲拿不出;
70多岁的阿婆奔走街头只为儿子找工作,母子两仅靠每月3000元的退休工资艰难生活;
赴日留学5年的25岁男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嫌弃母亲不能满足他的生活费需求;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无比的令人惋惜心痛。
把孩子养成巨婴,不仅坑了孩子,也苦了父母。
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父母努力的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物质条件,而到最后,却反过来还要父母继续供养自己一辈子的孩子。
这其中,有孩子的责任,但更多的责任,还是来自于家长。
02
不要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
有人成人之后还在继续“啃老”,而有的人小小年纪却早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前几天,无意间刷到一个视频,看得让人泪目。
影片中的小男孩还在读小学,在这个本该无忧无虑、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却不幸遭遇命运的坎坷,母亲病逝,父亲瘫痪。
为了照顾好父亲,小男孩每日放学后都会去捡瓶子,用换来的钱买菜来维持跟父亲的生活。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他没有悲观的怨天尤人,而是咬牙跟生活死磕到底。硬是用小小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因为生活环境的艰苦,磨练了孩子的意志,也让孩子更加懂得珍惜。
可悲的是,在现如今大多数生活无忧的家庭中,却反而造就了一群“巨婴”。
沙拉写的书《特别狠心特别爱》有一段这样的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
“只知道疼爱孩子,不舍得用孩子”已成为当今父母爱孩子的误区。
03
每一个巨婴的背后,
都有着曾倾尽所有娇惯着的家长
在中国的观念里,父母为孩子奉献,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是父母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自然就得为孩子负责到底。所以父母有责任疼爱孩子、呵护孩子,让孩子健康长大。
当然这并没错,只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当有一条分界线。
父母之于孩子,应该如灯盏,而非拐杖。
灯盏照耀前进的路,给孩子以方向;拐杖看似给孩子提供了依靠,但如不及时的退场,就会耽误孩子独立行走。
摆正自己的位置
很多家长都错把自己的身份从“父母”变成“管家”,总是希望能事无巨细的为孩子做到一切。
尤其是在孩子成绩这件事上,更是心甘情愿的服务。
在很多父母的心中,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代表他一切都好!
导致学习好的孩子似乎有天生的优越感,所有人宠着、惯着。
这是一种“自食其果”的毁灭性的教育方式!不但害了孩子,还会伤了父母。
大家还记得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吗?
他有着珊珊发光的履历,13岁考上重点大学,是当时湖南年龄最小的本科生,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前途一片光明之际,却在20岁时被中科院退学,原因是生活不能自理独立。
原来,他母亲认为孩子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有出息,于是包揽全部家务,包括帮他洗衣、洗澡,直到高中还喂饭,大学还住进宿舍陪读。
到了中科院,离开了母亲,魏永康像个孩子一样,无法料理自己事务,学习上不能适应中科院独立自主的研究模式,生活上大冬天穿着单衣拖鞋到天安门闲逛。
被退学后,他几近奔溃,母亲也痛心疾首。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之路要走,父母要学会放手,事无巨细的关怀和照顾不是陪伴和爱,而是伤害孩子的利剑。
放弃代劳和包办
孩子之所以“啃老”,追根溯源,是父母剥夺了孩子每一次成长的机会。
剪断羽翼的孩子,注定飞不出家庭的牢笼,一生都沾着父母的血汗而活。
恰如心理学家李玫瑾所说:
“孩子6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但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孩子的独立培养的越早越好,最好是在孩子6岁之前。
很多时候,父母在教孩子独立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孩子慢,没有达到心理预期而放弃,直接代劳和包办。
比如,教孩子穿鞋子,孩子穿了几遍都穿不好,家长往往会放弃:“算了,我帮你穿吧!下次再学。”
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不仅吃的慢还洒的到处都是米粒,你觉得有这等待和收拾残局的功夫还不如自己喂。
很多时候明明可以再坚持一下,让孩子养成自己做事的习惯,却放弃了,导致孩子习惯了你的代劳和包办,习惯了依附你而存在。
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8岁的时候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的时候他的确学会了。
但20岁明明已经应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
一个从来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绝不可能在到了大学自己生活后,就忽然可以整理房间,洗衣服,照顾自己了。
有人说:“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的把它推向悬崖。”
深以为然。
不教给孩子独立、生活自理的能力,不仅坑了孩子,更是苦了父母。
为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才能有面对未来的勇气。
自我的成长
生活中很多父母,自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以「孩奴」的形象陪伴在孩子左右,一切的生活重心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恨不得帮孩子代办一切事情,以致忽略或无视自己的个人成长,精神世界一片空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
为人父母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绑架在孩子的身上。
最傻的妈妈,就是放弃自己,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什么都替他做了。
做父母的,不要太无私了,有时候需要自私一点,孩子能成长的更好。
父母要学会成长,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时候,会发现孩子不知不觉在以你为榜样。
真正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让孩子独自起跑,而是你们共同上进,彼此成就。
04
明确爱与溺爱的界限
给孩子正确健康的爱
教育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一定错。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唯有用错了爱的父母。
爱是父母天然拥有的能力,如何爱却需要父母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爱,有时候是蜜糖,有时候是砒霜。
关键看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以及如何掌握好这个度。
爱的本质是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更像是对孩子的管制、满足、包办。
当所有人都在鼓吹”鼓励式教育“、”富养孩子“、”无条件的包容孩子“时候,清醒的父母早就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
龙应台说,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10年,孩子10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
因为你们过期了,这很残酷,但也很现实。
一赋一涵自成立3年多以来,见证了太多的家长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矛盾越积越深。
因为“不懂”,是造成亲子鸿沟、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有些家长因发现的早,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而有些家长却因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的最佳教育时效,还在拼命弥补...
教育孩子没有回头路,不要等到错过了再后悔惋惜。
作为家长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不是出了问题再学习,而是要学习避免孩子出现问题。避免教育路上少走弯路。
正如像樊登老师说的,大部分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使劲儿的地方,是自己。
你是孩子的“起跑线”,你必须成长,孩子才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