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走向爱情

    今天讨论的话题仍然是爱情,托尔斯泰最灿烂的作品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多次搬上电视荧屏,但无论怎么改编都离不开主人公之一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初读《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直困惑这句话出现在书中的含义,书中开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就暗示了未来安娜的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最开始写的时候,安娜是个典型的负面角色,放荡、不负责任,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个君子,后来也许是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他认为人虽然有罪,但都有其可怜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有更多值得同情和理解的地方,所以有了崭新的,在文学史上闪闪发光的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开篇,安娜要去哥哥奥勃朗斯基家,处理哥哥与家里的家庭教师发生恋情并出轨的问题,因为被自己嫂子撞见,家里一片狼藉,安娜专程去调和他们的关系,谁知道在前往哥哥家的火车上遇到了安娜相恋一生的伯爵伏伦斯基。

    小说中描写到“伏伦斯基跟着列车员登上车厢,在入口处站住了,给一位下车的太太让路”,伏伦斯基虽然是一个说的有正义感的青年军官,但是也改不了他喜欢追求漂亮女性的猎奇心理,在他和安娜谈话的那短暂的时间了,他就从这位太太的外表上看出,她是上流社会的极其漂亮的妇女,而伏伦斯基想要追求让她,自此,安娜·卡列尼娜要开始追逐爱情的一生便开始了。

      在没有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安娜一直安心的担任着相当于省长职位卡列宁的妻子,她相夫教子,和社会名流维持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安娜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因此她一直亲自教导儿子,而不是像其他的上流社会的女性一样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但安娜在心理上对婚姻也是不满意的,丈夫卡列宁比她大了将近20岁,安娜一直认为她们的婚姻更像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安娜在18岁的时候嫁给了卡列宁,从此她从一个普通的少女变成了一个贵妇,哥哥奥勃朗斯基依靠妹夫卡列宁获得了官职,生活上的物质问题全解决了,但是在精神上安娜却并不满意,从她的梦里总有一个老头用铁锹不断的戳她,她自己总说这是一个很恐怖这个梦,其实就是暗示安娜认为卡列宁一直在生活上强迫她,所以最开始表面上安娜最开始拒绝了年轻英俊沃伦斯基,但安娜内心的波澜却越来越大,当她回到圣彼得堡无法再恢复原有的平静,甚至当她返回圣彼得堡,见到多日未见的儿子是,一瞬间觉得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都没有原来可爱了,这就是爱情让人眩晕的开始,沃伦斯基一直追随安娜回到圣彼得堡,只要有安娜出现的场合,伏伦斯基都会出现,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开始掀起一阵流言蜚语,说安娜多了个影子,如果在这个时候安娜的理智还能占上风,她应该选择远离伏伦斯基,但是安娜再也控制不了内心的感情,她犹豫再三决定接受伏伦斯基的求爱,这也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精彩之处,完全地进入安娜·卡列尼娜的视角,一个渴望爱的人内心深处,再也压不住爱情之火,其实这和今天的恋爱观很相似,最开始男生追求一个女生会发起猛烈的攻击,而女生在最开始的相处一直处于比较冷淡的状态,随着恋情的加深,女生反倒是对男生的存在越来越依恋,而男生会不断消减恋爱的感觉,伴随时间的流逝,感情会逐渐走向消亡,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女生深陷感情的旋涡,无法自拔,如果能逐渐走出来人生就进入新的阶段,或是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如果走不出来,这就会和安娜一样,让爱情之花燃烧了她,如果将安娜的内心剖给世人看,她是可耻的,但是爱本无罪,在那个时代里,贵妇偷情成风,只要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就依然可以和上流社会正常社交,但安娜的勇敢之处在于,她要承担这份爱,向别人说明自己和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相爱,有别于其他的情人关系,因此在公开场合安娜不想再隐瞒她和伏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比赛途中,伏伦斯基不幸坠马受伤,生死未卜,安娜因为担心伏伦斯基,大喊伏伦斯基的名字并大哭起开,卡列宁见到妻子这样,在赛马会没结束时,带走了安娜,在回家的路上安娜终于向丈夫勇敢的说出自己和伏伦斯基的情人关系,这段精彩的内心世界描写,有她的无奈和绝望,同时也有为爱豁出一切的决心。从这里安娜正式向所有社交圈和亲人,宣告她走入了人生的爱情,但同时公开她自己的恋情也预示她要和整个社交圈决裂。

    那在平静的生活与爱情的热烈之中,是选择平淡的生活还是选择热烈但是危险的爱情呢,大多数人可能会循规蹈矩遵守道世俗与伦理,这样是安全的,但安娜·卡列尼娜选择了后者,也使她的人生走向另一个方向,间接的导致了她的死亡,从《安娜·卡列尼娜》我读到了一个陷入深深思考的痛苦灵魂,他探讨、思索同时他没有回避人性的总总弱点,站在了上帝视角,看到人间的善恶美丑,他承认人的罪恶,也怜悯人的无奈,他想挽救,却因为人的弱点力不从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娜·卡列尼娜》走向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