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修改(崔律阅读课实践日志DAY2)

【阅读理解课·第1.2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1月20日“崔律精时力之阅读理解课”系列第1.2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小组内/两两讨论,修改你的原文重述(修改点写在下面第5点)。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用自己的话):

1.1)崔律的阅读理解课的形式,每天3个小技巧,积少成多,最后融会贯通。今天的3个点是

  1.1.1)先通读,画框架。举了昨天石墨文档被覆盖掉模版的例子。通读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于了解全文的结构和框架,从而避免了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错误理解。

  1.1.2)朗读原文。朗读如果不顺,那么说明阅读肯定有问题。我实践和观察别人的朗读后发现,朗读能够让你发现自己的具体问题所在:如果磕磕绊绊,也许你对文章的一些专业性词汇或句子的逻辑连接并不理解;如果你经常停下来,那么你可能是对句子表达的意思理解不对。总之,朗读就像一个听诊器,能听出你阅读这个片段上存在什么杂音~

  1.1.3)完整讲给他人。这个就像费曼学习法一样,教是最好的学,当你能完整无误地讲解给他人听了,证明你已经完全理解了原文。这既是一个学习的方法,也是练习阅读能力的工具。

1.2)关于昨天作业的作业,我中了崔律今天点出的好几枪~首先是在讲解中给出了适用边界。要明白,讲解给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理解,如果我延伸了太多关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那就越有可能修改了原文的意思。如果在生活中这样做,就可能会带来其他麻烦。比如公司发了一份通知文件,我对它进行了适用边界的延伸,并将这些结合通知传达了给其他人听,他们会把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动机套用在发通知的人或老板身上。

然后是HOW该不该有?这里涉及到这个HOW是否具有普适性?我们并非人人都是三级拆书家(就算是,阅读理解也不需要每段文字都要把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都拆清楚得出普适性的HOW),也并非该文章领域的专家,所以这个HOW可以是私人的,作为自己想要运用知识的一个尝试性动作,并不适合作为重述原文时将其灌输给对方。

2.讨论与修改中的亮点:

2.1)我们小组的范丹燕小伙伴非常的厉害,细心、慎密的她给到的反馈让我明确了自己的问题,让我很清晰地从第二版改到第三版,最后还把一个可能造成歧义的小点修改完善。让我感到自己的逻辑力真的有待提高。其他小伙伴也提供了很有帮助的反馈,我觉得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非常好。

2.2)第二个亮点是我把我重述的原文信息用表格区分开“真正的倾听”与“一般人的倾听”的各项概念。如果说完对方还有兴趣,直接把表格给他,更加的一目了然,简洁清晰~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5.“我的重述”的主要修改:我的重述内容不是从点来修改,而是通过把既有的内容进行重组结构,以及把不必要的细节省略(删除多余的片段)。

第1个修改点:删除多余细节

【修改前】原来的结构是先说如何归纳各句的关键词,然后总结出段落大意,再总结并提炼文章主旨,最后再对如何应用这个知识延伸思考了一个自己的HOW。

【修改后】把如何归纳总结的部分删掉,这是自己思维的过程,向他人重述没必要,啰嗦了反而起到分散重点的效果;把适用边界部分删掉,什么情况下适用这个原文没有提到,不属于重述原文的范畴;把自己延伸出的HOW部分删掉,这个不是原文给出的信息,不属于重述原文的范畴。

第2个修改点:突出文章的表达结构

【修改前】这篇文章没有给出具体步骤,只是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首先他说出真正的倾听是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的倾听,对话双方都能够感受爱的力量。做到了真正的倾听,谈话彼此能够做到心有灵犀,更加坦诚和敞开心扉,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然而现实中,我们通常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倾听,没有办法做到倾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倾听的做法不对。而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都是为我们的目的而服务的——目的是让自己满意,是通过谈话达到一早就想好的目标。

所以从这里可以理解出,要做到真正的倾听,也就是要先转化自己谈话的目的,当然这一步需要耗费精力,需要以爱为出发点。我们的目的改变了,就不会去做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倾听方式。就不会去想着结束谈话,转移话题,调整主旨。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满意,为了让双方都能够感受到爱,那么我们就不会做出以上的这些行为。那么我们就能够与对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做到真正的倾听。

【修改后】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真正的倾听”。段落没有给出具体步骤,只是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

首先他说出真正的倾听是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的倾听,对话双方都能够在沟通中感受爱的对话氛围。

其次,做到了真正的倾听,谈话者彼此能够做到心有灵犀,更加坦诚和敞开心扉,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真正的倾听那么好,为什么很少人能做到呢?

文中告诉了我们,首先真正的倾听需要耗费精力,而不懂得倾听的人要去长时间倾听是很难受的事;其次,现实中我们大脑早有安排好的目的,想着怎样能尽快达到自己的需求,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倾听,那么肯定是做不到真正的倾听的。原因是动机决定做法,这些做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文中提到我们在日常倾听中经常的做法:有选择的听、结束谈话、转移话题、调整谈话主旨——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满意,是通过谈话达到一早就想好的目标。

所以,真正的倾听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谈话动机和倾听意愿:以爱为出发点去倾听;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去倾听。

(后面附上一个概念点的对比表格,能更清晰地表达原文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结构性修改(崔律阅读课实践日志DA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