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杂谈(老王唠教育)之九

班级管理杂谈之九

   

教育现在已经变成高危职业了,上几天,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个老师,学生考试考得不太好,说了一句:“你说你,吃得这么胖,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上,能考不好吗?”,事后感觉说话过了,去家里看望,赔礼道歉,并买了水果。第二天,家长投诉到教育局,说,孩子受刺激了,不上学了,得找心理医生看病,这个学校不能来了,别的学校找不到,得找一对一补课,共计需要人民币两万元。尊师重教那里去了?

二月底,广西一个苏姓城管局长,去学校旁边小区办事,把车停在校园内,回来时候,校门关了,门卫说,要测体温,因为有事让他稍等一下,他一气之下,叫来一伙人,用铲车把校门铲掉了,说是违章建筑。呜呼,学校和老师切切实实成了弱势群体。

言归正传,先谈谈建立班级管理机制要避免什么。据报道,某中学的一个班级将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并根据“班规”在管理中运用经济惩罚手段。如成绩优秀、进步可分别得到不同数量的奖金;班级卫生包干区的打扫以每月100元的价格承包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擦黑板、扫地的工作以每月30元的价格包给学生;上课迟到要罚款……这些启动资金的一部分由家长自愿赞助,另一部分是班级卖旧报纸的钱。

这件事中,班主任采用的这种经济奖惩手段看似奖罚分明,似乎符合班级管理机制科学性的特点。但实际上,这种管理机制是不可取的。主要因为:

    班级不是市场,教育教学更不是经商。在班级中大量运用经济奖惩手段,有以“奖惩”代“管理”之嫌,这样做是将复杂的班级管理问题简单化了,其做法是一种短视行为。教育工作就其本质来说,应该是心灵呼唤心灵的工程,班级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更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奖惩无法替代深入细致的、打动心灵的管理实践。

  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早已告诫我们:“外加报酬”(主要指外加奖励),有时会抵消“内感报酬”(自身工作动力)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奖金的刺激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或活动带有“为获得奖励而努力”的嫌疑,这反而会影响学习或活动的动力,导致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过度的经济奖惩手段也是不可取的。古人曾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理念是值得在班级管理中借鉴的。

  此外,案例中的奖惩管理机制的做法不具有普遍意义。理由是奖惩资金的一部分由学生家长赞助,在可行性上看难以推行,而且这种做法与理与法都讲不通。所以并不可取,班主任要严格区分班级管理机制的科学性,严防在班级管理机制上出现伪科学性,并以此判定这种极致的正确性,以免走入班级管理的误区。

    那么,在建立之前还要做些什么?请看下回分解!谢谢赏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班级管理杂谈(老王唠教育)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