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天气预报》

这本书真是精彩极了!读此书如享丰盛晚宴,彼得·穆尔真是一位顶级 主厨。

首先是食材好。19世纪是科学、艺术、哲学突飞猛进的世纪,是人们满怀好奇,积极地探索和解释大自然所有奥秘的世纪。彼时群星璀璨,百家争鸣,每个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名字,都在不同领域独树一帜。穆尔选取19世纪气象学和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这里既有康斯太勃尔和菲茨罗伊等等天才突破常规的想法和实践,有雷德菲尔德和埃斯皮才华横溢的科学争论,又有“小猎犬号”与风暴格斗、格莱舍8km热气球升空的探险故事,还有达尔文和赫歇尔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参与其中。就像食客面对一桌顶级食材,如何能不期待?

其次是烹调佳。穆尔深谙选材、编排、叙述之道,把繁杂的素材安排的井然有序;而且文笔好、有思想,故事讲得峰峦叠起,即使与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顶级食材经主厨之手已经色香味俱全,让人馋涎欲滴。比如随处可见作者设置的钩子和伏笔:

但埃斯皮未曾预料的是,老谋深算的对手雷德菲尔德很快将打他个措手不及。韬光养晦德雷德菲尔德为自己找来了一个帮手,以打破当时的力量均衡。他的名字就是威廉·里德。

对人物形象充满文学性的刻画:

菲茨罗伊将弗里德里希画中的旅行者从阿尔卑斯山上置换到火地岛的南岸,将远处覆盖着积雪的山峰变成了萨米恩托山,将旅行者手中的拐杖变成了甘油气压计。致辞,再也没有什么不知名的旅行者了,他就是1830年4月25日毅然登上世界尽头的菲茨罗伊。

最后是菜品顺序安排得当。一次天气预报的完成需要四个方面的完备:系统的气象学理论,否则预报就是没有根据的猜测;实地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天气状况的收集,提供进行预报的数据材料;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迅速将实地的数据传达到分析中心,并在天气变化前发布预报;受众们对预报的信任,否则预报就没有意义,想想直到近几年我们还会调侃的“局部有雨”。

这本书也分为四个部分,观察、争论、实验、信任。前两部分主要写气象学理论的发展,从卢克·霍华德划分云朵体系,托马斯·福斯特创立天气简述,到雷德菲尔德和埃斯皮对飓风的形成提出不同的理论;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从埃奇沃思构思用电报传递消息,蒲福用数字和字母描述风级和天气状况,到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和摩尔斯电码。后两部分主要写天气状况的收集系统,包括格莱舍的气象观察员联络网,马修·莫里筹划风图绘制部门,高尔顿绘制第一幅气象图,菲茨罗伊发布风暴圆锥预警,最后发展为天气预报;以及公众对天气预报的争论,从实效、政治和信仰三个层面,展开不同人群对“天气预报”这件事的态度。整本书的结构如前菜、主菜、汤品、饭后甜点般条理有序,读下来酣畅淋漓。

另外,穿插在这部气象史和科学探险史的,还有三条线索:

1、天才和坚持

这部气象史里的每一个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是天资聪颖、才智超绝,可以说科学的进步就是由一群天才推动的。蒲福从小就热爱观察和分析,并且总结提炼,转化为清晰的形式;托马斯·福斯特24岁已经成为林奈学会的会员并且发表了多篇论文;菲茨罗伊在皇家海军学院被评为星级学员,并在中尉考核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双满分;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亲,4岁就可以读任何英语书,30岁获得皇家地理学会金质奖章……他们年轻时的才能和成就,大多数普通人已经望尘莫及。

但在他们真正走到巅峰之前,他们仍然需要度过消沉、孤独和坚持的漫长时期。

蒲福带着赫赫战功和累累伤痕从海军中校退伍时已经将近而立,他没有积蓄没有成家立业,只能寄居在父母的小屋,每天盘算着怎样得到一个偏僻的农场,以及怎样追到心仪的姑娘。他在信中写到自己“整日愤愤不平,甚至发誓要立即抛开万千烦恼,远走高飞,去一个更快活的地方干出一番事业,让我的愤懑心胸得以平息”时,可能想不到日后自己的风级表会名扬四海,自己一路走到政坛的顶层,与赫歇尔平起平坐。

47岁名扬天下的康斯太勃尔回忆起10年前的自己“事业刚起步时跌跌撞撞,在漫长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从没有哪个年轻人会像我那样迷惘”。这10年里,他在自己的绘画风格上默默耕耘,忍受着别人对画作的嘲讽;孤独的躺在乡间的草地上,观察天气和云层的变化,像科学家一样研究气象。

还有电报机试验成功前,面对经济随时、创业失败、朋友背叛、政府冷落的莫尔斯;还有在8千米的高空与恶劣环境搏斗,九死一生的格莱舍。

还有,在开创性的做出全球第一份天气预报之前郁郁不得志,在做出预报之后备受质疑的菲茨罗伊。

2、菲茨罗伊

如果这本书是一部小说,主人公毫无疑问是菲茨罗伊。他的性格如此鲜明,精明强干和深谋远虑都让人敬佩,但结局却充满沉重的悲剧色彩。它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作为一个航海探险家,菲茨罗伊善于决断、行动坚决,而且不惧失败。他带领船员在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合恩角狂风肆虐的海面与飓风搏斗,“像剑桥大学的教授一样从容”的进行考察和观测。他的手下感触最深的就是“全船安危系于菲茨罗伊一身时,他应对各种困难局面展现出的超乎寻常的勇气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作为一个科学探索者,菲茨罗伊兼具博览群书的“科学家”和重视实践经验的“观察者”的特点。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收藏了400多册,时常关注最新的科学进展,在海上抽空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在每一次航海中,他都认真观察、记录每个时刻天空的迹象和仪表的读数,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这两者的结合,让菲茨罗伊做出开创性的成就:发布全球第一份天气预报。政府本来只想追随美国的脚步,发布风暴预警。而在菲茨罗伊,开拓一条新的航路才是他的追求。他亲自组建气象观察网络,训练气象观察人员,没有政府充足的资金支持,就动用自己的积蓄——他把天气预报当做自己真正的事业在做。

他与达尔文曾是密友。达尔文那次著名的远洋考察,菲茨罗伊就是船长。第一次见面达尔文就对他印象深刻:“他是一个特别不同寻常的人……让我仿佛看到了拿破仑或纳尔逊的影子。”而信奉颅相学的菲茨罗伊险些因为达尔文鼻子的形状而拒绝他上船。两人有多年密切的书信往来,达尔文会规劝菲茨罗伊不要接受新西兰总督的任命,在他回国后邀请聚餐,担忧他的精神问题和经济状况。但最终,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与菲茨罗伊信仰的冲突,二人分道扬镳。

但就连达尔文也说,菲茨罗伊“浑身上下都是优点,但他的臭脾气毁了一切”。菲茨罗伊光彩夺目,却也难掩潜伏着的暗淡。他在竞选活动中过于锋芒毕露,与其他候选人大打出手;他放弃安逸的生活接受政府的任命上任新西兰总督,却遭到当地权贵的排挤,并且没有得到公司任何补助;他为了完成天气预报倾尽心血散尽家财,得到的却是民众的怀疑、媒体的嘲讽、政府的不支持,以及,自己信仰中的矛盾:他提倡人们去预测天气,却又觉得天气是上帝的旨意。

人世间的种种事端比大海上的狂风暴雨更加摧毁心智,仿佛注定的命运一般,菲茨罗伊像他的舅舅一样,用一把剃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3、时代的谢幕

2013年10月27日,当本书作者彼得·穆尔在飓风“圣犹大”来临前,站在泰晤士河下游的一个白柳树旁等待风暴将至的时候,他想到的是15岁的康斯太勃尔在东贝尔格霍特看着头顶云层飞过的感觉,想到的是1846年菲茨罗伊经过麦哲伦海峡,看到气压计读数快速下降的感觉。

现在的天气预报能力早已达到了菲茨罗伊无法想象的高度,也被民众们广泛接受。在风雨雷电之外,人们已经开始关心大气层,关心全球变暖。我们正在一个新的时代迈步向前。

而在菲茨罗伊正创造性的构思天气预报时,晚年迁居布莱顿的康斯太勃尔正在创作《雨中海景》这幅画。画面展示了明暗交杂的斑驳云层,手挽手走在海滩的人,仿佛“乔治王治下的英国渐渐进入了辉煌灿烂、繁忙无比的维多利亚时代”。经常在海边散步的蒲福肯定也会看到这个景象,退休的他仍然记录着天气日志,直到生命尽头。而上一个时代的气象学名宿也相继离世:威廉·雷德菲尔德、威廉·里德、詹姆斯·埃斯皮、托马斯·福斯特、卢克·霍华德……

晚年的卢克·霍华德在儿子眼中的形象,是一个从早到晚凝望天空的老人,目送云朵缓缓滑向汉普斯特德。好像目送一个时代的谢幕,也像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一个时代终将过去,但这个时代的群星永远熠熠生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的《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