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16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16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16天:第33章评估结果的逆转

              第34章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在第33章评估结果的逆转这一章中,偏好逆转的概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提出,这个因为系统1的替代与强度匹配机制用金钱来表达对某件事的情感反应也明确提出了单一评估与联合评估的不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实验提出了偏好逆转会发生是因为联合评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某一个方面,致使单一评估中产生不同观点判断的特征就受到了克制或认为不相关。判断与偏好在同一种类中是一致的,但当事物从属于不同的种类时就是不一致。奚恺元提出的可评价假设说明了某些因素在单一评估没有价值但在联合评估时是有价值的。作者讲到了评估结果逆转导致的同类案件判罚力度不一致。模拟陪审团的实验说明了对受害个体的同情心会比设定的锚定(诈骗银行的赔偿金)效应占更大的影响比重,但是,毕竟案件的审判往往是单独进行,并不会产生锚定效应,所以,案件判决更倾向于单一评估。桑斯坦对美国各行政部门的处罚进行研究发现:同一类间的行政处罚体系是一致的,但在不同部门间其他种类综合在一起看却又不一致,这也是单一评估的典型例子。当我们能控制我们所看到的人对我们的选择有既定的兴趣时,此时就应该慎重选择联合评估,比如售货员,除了改变环境吸引顾客,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综合评估改变偏好。

第34章,讲到情感的框架效应一般人是无法抵挡的。逻辑上相同的陈述可引发不同的反应,我们应该善用这种效应。作者与阿莫斯用框架效应研究构想对信念和偏好的不公平影响以及神经经济学家将框架效应的研究和大脑不同位置的活动记录相联系,这些实验说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与任务有关,用对真实选择的观察和神经活动的测量联合起来,对文字如何引起情绪反应,并证实最后的选择作出了很好的说明。通过获得与损失及存活率/死亡率的研究,我们发现系统1对引起情绪反应的文字很敏感,框架有分散注意力的作用,且可以采用一个共同的框架或将损失转换成等量的所得,可使问题变得简单些。绝大多数人容易被动的接受在框架下的决策问题,这是因为重构框架需要付出努力,系统2的懒惰使很少人能发现我们的框架偏好的约束。系统2是没有道德直觉的,道德感觉与框架相联系,与实际情况的描述相联系,而不是实际情况本身,器官捐献效应充分证实了系统2的懒惰,而这个效应也说明了一个情况,某个重要的决定是受该情况下完全无关紧要的特征的控制的。最后,作者提出了理性代理模式的信从者只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关于选择的构想不能决定对重要问题的偏向,而怀疑者对无关紧要的因素会成为偏向的决定因素比较敏感,这也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不同。

这两个章节的阅读,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某些时候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个,这个选择与我们之前的选择并不同,这是因为联合评估和单一评估的机制在起作用,同时,框架构建的问题模式以及对问题的不同的描述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并不是受过训练的经济人,无法完全做到理性,经常的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如若我们去重构框架,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并付出努力,这也是行不通的。无伤大雅的直觉选择又有何所谓呢?对某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选择时,某些框架的制定者需要我们接受他们设定的最有利于他们的选项,此时的我们就需要努力的做个理性代理模式的怀疑者,这个博弈的过程也是两个系统充分参与的过程。

2018.4.15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