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市的胜利》引发的小思考

爱德华 格莱泽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目前我只阅读了前边四个章节的内容,只能浅浅的感受到工业时代的城市给作者带来无限的感慨和借鉴意义,因此格莱泽推论道:信息技术的进步会使人们有越来越强烈的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因为视频会议很难模仿眼神的交流以及嗅觉的提示等信息;第二点深刻的感受是:天才总是成群结队而来,原因在于城市将人口聚集起来,使得人才之间的交流成本降低,同时使频率加大。

引言中的这句话“以开发建设为中心的城市振兴计划是非常愚蠢的,它提示我们: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引发了我对城市设计的小小思考:

在本科毕业设计——贵阳市老城区交易巷地块城市设计概念方案,的课题中,规划用地位于城市道路十字交叉路口的节点上,场地内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交易巷”,至今仍在市区保持这传统的集市交易模式,同时在这个城市节点上即将修建城市地下交通轨道。经设计小组调研、走访和分析下来,认为场地内有值得保留的路径(交易巷)和建筑(城市标志及城市场所精神的承载物),于是小组成员以城市意象五要素为线索,设计重点结合交易巷分布、人群路径、保留建筑、用地性质分类、用地功能分区和街道空间打造——开放式街区,的设计理念,用空间叠加的设计手法,完成了设计小组这块用地的“理想之城概念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与格莱泽的观点不约而同的放在了人和人群聚集的点上(此处惭愧,当时还没有阅读《城市的胜利》一书),但我们的不同点在于:格莱泽更注重经济效益和能源、资源的集约;而我们却更在意城市场所精神的保留和城市人口问题。总而言之,在理念和设计上,城市是胜利的!但不幸的是,在现实中,城市胜利未满……

读《城市的胜利》引发的小思考_第1张图片
2016年3月,设计概念提出时的场地现状(马路对面)

读《城市的胜利》引发的小思考_第2张图片
2016年12月,场地施工现场现状(马路对面)

现场的现状是设计小组预想保留的建筑(被认为是城市场所精神的承载物)被拆除。想将其保留的原因在于:首先它有独特的建筑造型——三角延伸状,其次它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及历史沿革——城市节点上的老建筑,最后它有独特建筑结构和失落的室内空间布局——砖混筒子楼结构;不论保留原因和建议有多少,也抵不住城市建设的洪流——只因该处需建设城市地下交通轨道,便可遗失了人居场所的元素……

若现实真是这样,城市的胜利该怎么胜利?呀呀……想想甲秀楼被重建而非维护的现实,着实让人对城市的未来堪忧,未来城市决不能是个城市空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城市的胜利》引发的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