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宝“标准银锭”价值连城,该如何出手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重量不等,因此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直至清朝,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民间交易多用金银,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即钞)后,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但政府发钞铸钱(见制钱)仍以银价为标准,银钞之间、银钱之间都有一定比价,同年定价,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当钞一贯,明英宗即位后,放松用银的禁令,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并减少各种纳钞项目,以米银钱当钞。

      自明初开银禁后,物价多以银两计算。从以银表示的金价、米价、绢价看,明代白银的购买力大大高于宋、元时期。作为通货用的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都少见,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称分量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 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在收藏市场上,同规格的官铸银锭与私铸银锭的价格相差很大,官铸银锭的标价往往是私铸银锭的数倍甚至十多倍。一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官银数量更少;二是因为官银成色足,制作也更精美;三是因为官银附带的史料价值正统可靠,买进的人也放心。此外,品相好的明清银锭升值速度也较快,史料价值越强的银锭则收藏价值越高,尤其是税银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银锭更是比普通品种升值空间大许多。

       明清银锭因材质珍贵等原因,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少官铸银锭的存世量,更是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

       2010年5月10日,明代“征完万历二十七年分都水司正银壹百两正,成交价2856000元人民币;

       2011年6月11日,明代四川一百两银锭,成交价1955000元人民币;

       2011年5月17日,清代江西“安仁县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伍十两匠万成”五十两方宝,成交价1817000元人民币;

       20113年7月8日,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成交价3920000元人民币。

 近日有幸征集到一枚光绪元宝“标准银锭”,藏品重量有111.3g,底部刻有“光绪元宝”四个字,表面有自然的银锈和包浆,呈现灰白色或灰褐色,蜂窝排列自然,整体品相完整,制作规范,是标准的银锭,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绪元宝“标准银锭”价值连城,该如何出手)